犹如高粱一般的稻株粗壮挺拔,穗长粒多,株高在1.8米至2.2米之间。10月20日,记者来到开化县华埠镇新青阳村的童氏家庭农场,看到了这种特别的“巨型稻”,农场主童开化走到稻田里,整个人被稻秆“淹没”了,他伸直一只手臂才够到一株最长的稻穗。
“我测量过,这最高的稻秆达到了2.2米。”童开化介绍,今年农场栽培了10亩“巨型稻”,估计亩产达800公斤。“巨型稻”的特点是植株高大、稻秆粗壮,抗病能力强,且耐淹涝、耐盐碱,结实率高。
“其实,我们在去年就开始试种‘巨型稻’了。”一旁的华埠镇金色党建联盟党支部书记郑初一相告,“巨型稻”的种子是他在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学习考察时引进的,考虑到这“巨型稻”株高2米多,适合给游客观赏,就决定找一个农场试种。因为童开化种了多年的水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就选择这里作为“巨型稻”的试验田。
2020年,童氏家庭农场试种15亩“巨型稻”,其中1.6亩稻田推行“水稻—泥鳅”的立体种养模式。去年,童开化在5月11日播种,6月8日把秧苗移栽到田里。“这新品种从小个子就高,生长很快,移栽时与常规水稻相比要高出一倍多,移栽后成活快,施肥以复合肥为主。”童开化说,去年他种的是超丰6号“巨型稻”,稻株高1.8米。可是,一场大水让“巨型稻”的产量大减,每亩产量只有450公斤。而稻田里套养的泥鳅也全跑掉了。
今年,郑初一又从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购进2.5公斤“巨型稻”种子。
“今年我们选种的品种是超丰8号,亩产是800公斤到1000公斤。”郑初一介绍,秧苗的播种时间是5月8日,在6月1日移栽到大田。
今年,童开化加强田间管理,主要施有机肥,只在秧苗时治过一次虫。“这个新品种分蘖力强,适合稀植。”童开化说,移栽时,秧苗的行株距是40厘米*50厘米,一株“巨型稻”的分蘖达35个到40个。今年气温高,“巨型稻”生长不错,单穗最高达到600多粒。
今年,他们引种“巨型稻”成功了,但是有一个缺点,在10月份稻田里有一部分“巨型稻”倒伏。
“倒伏,可能与施肥有关。”郑初一分析,要解决倒伏问题,需要进行测土配方施肥,再是在播种时间上的把控。总的来说,开化引种“巨型稻”是成功的,该品种不但本身产量高,而且因株高特别适合种养结合。“巨型稻”的核心优势在于“足够高”,适合“稻鱼共养”,巨大的“个子”,分蘖力强,适合稀植,种的行株距如果是80厘米*80厘米,人可以进出,能为水产与蛙类动物提供足够的荫凉与栖息地,有利于发展立体种养生态农业。而在稻田养殖泥鳅的情况下,估计一亩能增收1万元。
“经过3到5年的摸索与实践,推广‘巨型稻’的栽培,能成为山区农民的一个共富模式。”郑初一说,如果一亩“巨型稻”能增产100公斤,开化的1万亩粮田就能增收100万公斤粮食,这个新品种值得推广。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