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西湖我的家,不在杭州胜杭州。”这里的“西湖”,不是杭州的西湖,也不是湖名,而是上虞区丰惠镇的西湖村。这里流传着千古孝媳赵五娘的传说,有南宋时赵氏一门三代五进士的辉煌。软糯香甜的“赵大有年糕”在这里发源,省五星级农村文化礼堂西湖村文化礼堂坐落于此。
2006年,原郑家堡、甄底山、后湖、屈华四个村合并,改名西湖村。并村后,这个人口多、发展不平衡的大村,以先进带后进、聚力促发展,各项事业发展迅速,成为丰惠镇首屈一指的美丽乡村,捧回了全国文明村、浙江省民主法治村、浙江省美丽宜居示范村等多项荣誉。
近日,记者走进西湖村,问村民,访能人,探寻该村的发展奥秘。
先行带动
运河走村口,溪水门前流。开车经过郑家堡桥,一座高约6米的仿古门楼很快映入记者眼帘——西湖村到了。
沿着平直宽阔的水泥路一路向前,两旁草木茂盛,青翠欲滴。一排仿古建筑围墙上,一幅幅生动的彩绘画面,简洁明了地传递着法律常识,在画笔和创意协调下,与周边的民居融为一体,浑然天成。
“现在村里发展好了,百姓们手头都宽裕了,许多人家盖起了新房,开上了轿车。”刚从村文书岗位退下来的赵松林说,2006年四村合并时,有的村富,有的村穷,经济发展不平衡,干部思想不统一,“那时候,村民与村民之间、干部与干部之间经常闹矛盾。”
“村民最在意的就是公共资源的分配。”西湖村党总支书记周焕梁说。周焕梁曾是郑家堡村的村支书,合并后升任西湖村的“一把手”,自然不能只想着郑家堡村民的利益,得一碗水端平。怎样才能让全村3200多名村民都没有怨言?
诀窍在于先行带动、牵手发展。并村前,四个村集体经济差距悬殊:最富的是屈华村,集体账户上有200多万元;郑家堡村一般般,集体账户里有20多万元;甄底山村与后湖村就不同了,集体账户里甚至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亏空。亏空的村自然没话说,但屈华村的村民心不甘,有怨言,“凭什么用我们村的钱去弥补其他村的亏空?”所以,周焕梁和村干部们商量后,决定先理账,把账算清楚。
这一算,原屈华村村民的优越感一下子没了。原来,屈华村集体账上的钱虽然比较多,但大多是之前拓宽杭甬运河时拿到的土地补偿款,而且前段时间村里搞建设花的130多万元还未付清。周焕梁和原屈华村的村民代表商量,先把这笔剩下的钱用于屈华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上。
看到屈华自然村在修桥铺路、修整河道,其他自然村当然有想法。不过,还没等其他自然村的村民代表找来,周焕梁就和村干部们商量,用好国家的优惠政策,争取一部分发展资金,帮助其他三个自然村改造提升基础设施。“郑家堡这边建好全民健身广场没多久,村干部们就帮后湖自然村也建了个小广场。”退休教师卢守先笑着说。现在的西湖村,宽阔平整的水泥路直通到每户百姓的家门口,各类休闲小广场遍布全村。
能人治村
鲤鱼山,位于村口西侧,原先是一座低矮山丘,山上有废弃采石矿区,经过复绿改造后,变成了一道养眼的风景线。山脚下,一块块展示牌镶嵌在青灰色的仿古围墙上,间以铁艺镂空的花纹图案,透过这些图案可以看到院内一栋两层高的小楼。走进院内,绿树掩映,绣球花、月季花竞相开放,花香袭人。
这里是西湖民宿,也是村里唯一的一家民宿。说起这里的变化,周焕梁感慨不已。以前,鲤鱼山上废弃的采石矿区就像是垃圾集散地,严重影响西湖村的村容村貌。“怎么改、改成什么”成了周焕梁每日都在想的问题。后来,在外经商多年的郑培荣回来了,郑培荣原先是做建筑设计的,他建议建造一个居家养老民宿。这个建议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可。
2013年4月,西湖村建成了这栋两层小楼。郑培荣租下后,投了一笔资金,清理建筑垃圾、挖池塘、种树木、装修民宿。他还设计了古色古香的围墙,既装扮门面,又使之成为西湖村对外的宣传窗口。民宿为西湖村增加了一笔可观的集体经济收入。郑培荣还多次为村里的发展出谋划策,文化礼堂怎么盖、休闲广场怎么造,他都会提出专业的建议。
像郑培荣这样生于斯长于斯的西湖村能人还有不少,他们对家乡的发展十分关注,需要帮忙时也从不吝啬。“有纠纷找老马,定能马到成功。”村里人人都知道这句话。上个月,老马调解室又忙起来了。邻村的一位老人不小心撞上了西湖村一条路上的电线杆,要求西湖村赔偿。村里找到了老马,老马跑前跑后多次上门调解,成功解开了对方心里的疙瘩。
老马名叫马庆田,是西湖村的退休干部。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翻看自己的调解记录。“虽然现在村民的矛盾不多,但我能帮点就是好的。”老马拿出多年前的调解记录,厚厚一沓,说,“今年我只处理了两三起矛盾纠纷。”
近年来,西湖村不断探索“乡贤回归参与乡村治理”机制。退休教师卢守先、退休医生郑柏铨等参与了西湖村的乡贤参事会。“村里的发展光靠我们村干部是不够的。”周焕梁指着西湖广场里的功德牌,上面密密麻麻的都是捐款记录。
卢守先曾经是一位小学校长,现在正在帮忙编写村志,前不久刚刚和其他几位同事一起完成了50余万字的初稿。“我们村的历史从东晋时期就有记载,历史文化内涵比较深厚,有‘千古孝媳赵五娘’‘一门三代五状元’等佳话,我很想为此出份力。”除了编写村志,卢守先还曾是村文化礼堂管理员,“提升村民素质得靠潜移默化,现在村民之间关系这么好,文化礼堂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敢为人先
提起这些年的治村经验,周焕梁颇有心得,“我们村委班子主要是按照‘三点一线’的理念开展工作。”所谓“三点一线”,就是以服务群众为主线,及时解读政策点、熟悉群众的难点热点、找到上传下达的平衡点。10多年来,西湖村秉持这套理念,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
上世纪90年代初,不少村民经商办厂,无暇种地,弃耕抛荒现象普遍。“我们村最大的资源就是土地资源,就这样荒废太可惜了。”周焕梁很心痛。当时,国家也看到了这个问题,鼓励各地开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时任郑家堡村党支部书记的周焕梁,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率先在村里开展土地流转尝试。
四村合并后,周焕梁把在郑家堡搞的土地流转经验推广到整个西湖村,鼓励村民通过出租、转包等多种形式,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近年来,西湖村土地流转面积已达2500多亩,超过土地总面积的80%,一个个规模化、现代化的花卉、水产养殖、果蔬等特色农业项目以及粮食专业合作社,在村里红红火火地搞了起来。
不仅如此,村中还利用闲置的土地资源建设物业厂房。2010年,西湖村第一期物业厂房建成,成功出租。“一举两得。”村妇女主任赵晓霞带记者来到村口,自豪地介绍说,之前这里坑坑洼洼,脏乱不堪,有村民堆放秸秆稻草,甚至还有粪缸,“现在这里有五六家企业在生产经营。不仅村子好看了,村集体经济收入也增加了。”如今,西湖村已建成二期物业项目,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30余万元。
在西湖村,道路宽畅干净,民居整洁美观。而这一切,得益于宅基地整治、盘活。为解决村民住房困难,西湖村把每年分到的有限宅基地指标交给经济较富裕户,让他们建新房,但他们建了新房后,要把原住房低价置换给经济薄弱户。经济薄弱户再把自己的老旧住房交出来,由村里拆除和再规划利用。这样一来,兼顾了各层面居民的住房需求,村内环境也不断得到改善。
“农村基层工作,要因地制宜,从群众需求出发。”周焕梁说,“村民需求摆在那儿,我们得按照国家政策想办法解决问题。”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