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螺蛳壳里如何做好民生大道场?杭州和睦新村的秘诀——
留住城里的乡愁 让老人快乐生活
2019年06月21日 06:46:29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聂伟霞 张梦月 通讯员 郦丽 周茜

zjrb2019062100007v03b002.jpg

  老人们在和睦街道乐养中心活动。

  浙江在线6月21日讯(记者 聂伟霞 张梦月 通讯员 郦丽 周茜)杭州市拱墅区67岁的楼桂霞一家,前两天迎来了盼望多年的新房交付。让楼桂霞女儿感到意外的是,爸爸妈妈拒绝搬迁到新房,而是选择继续“蜗居”在原来小区58平方米的老房子里。楼桂霞的理由很实在:“这里有老伙伴,家门口的养老服务又样样实在,搬到高楼大厦里反而不习惯。”

  楼桂霞所在的小区,就是6月12日李克强总理来过的和睦新村。当时看了和睦新村的种种居家养老服务后,李克强表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巨大,要大力引入社会力量增加供给,政府要加大支持,让老人过上舒适安康、快乐幸福的生活。

  和睦新村建于上世纪80年代,共有54幢住宅,9755人,其中60周岁的老人有2071人,占常住人口的32%,老龄化社区的特征十分明显。2018年,和睦新村在老小区改造中植入了养老服务理念:无人智慧超市、小区客厅、阳光餐厅……“四街三园”街区里全新的服务项目和养老空间,一步步为幸福加码,也让和睦新村中像楼桂霞一样选择“逆行”的老人越来越多。

  老旧小区的螺蛳壳里做出民生大道场。在杭州老龄化不断加剧的背景下,和睦新村的个体化尝试显得尤为可贵——老旧小区如何通过改造,抬升自我的“核心竞争力”?又如何顺应群众期盼,让幸福的敲门声来得更加响亮?近日,记者来到和睦新村,也走进了杭州的部分老旧小区,一窥改造之道。

  留住乡愁——

  落子“精准服务”

  刚到和睦新村登云路门口,记者就被入口处的一个橙色LOGO吸引:“人”字形的房顶下,有两座小房子,一个老人在打太极拳的姿势跃然而出。

  此时,84岁的陈小毛吃完早餐下楼,跟记者打了个照面,然后一路悠哉悠哉地走到家对面的“乐享街”。75岁的金亚男等6位老姐妹早就在乐养中心给她备好了一壶清茶:“你昨天说的你儿子工作的事情怎么样啦?”一天的闲聊时光,从熟悉而温暖的家常开始。

  “要是搬去了高楼大厦,很多人家都是大门紧闭,一个人在家有点心里话都没处说。”陈奶奶说,自己舍不得这里的老姐妹。

  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说,老旧小区正是“城市里的乡愁”。历史的烟云,情感的寄托,都在熟悉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之中。在不改变原有风貌的基础上,施行“小手术”,是和睦新村想要留住居民们“城市乡愁”的尝试——

  去年,和睦街道收回了全部沿街商铺,将原有的自行车库进行异地扩建,改造成了“乐享街”,动作不算大,却一下为老年人变出了一个精神家园。“以前的自行车库一改造,老姐妹们一下就多了个固定去处,每天聚一聚、聊一聊,什么烦恼都没了。”金亚男笑着说。

  善弈者,通盘无妙手。除了留住老人们的“乡愁”,和睦新村还将盘活养老服务的“棋眼”放在了“服务”上。

  72岁的孙章才和四位老人来到颐养公园摆起了棋盘。“以前这里几乎荒废,杂草丛生,现在小区改造中增加了景观墙,廊架、石凳等,大家可以在小公园里喝茶聊天下下棋。”孙章才说,就在一年前,和睦新村还是一个大家都不愿长住的老旧小区。“那时候小区里墙面和路面都很破,到处都脏兮兮的,现在完全不一样了。”

  “就像一座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孙章才笑着在棋盘上落下一子。而在和睦新村的“棋盘”上,各种棋子也已错落有致——

  长100多米的乐享街上如今集纳了无人智慧超市、发艺工坊、花艺工坊、烘焙工坊等十几个门店,和占地500平方米的公共活动空间——乐养中心。

  和它一房之隔的颐养街上则有洗浴中心、棋牌室、健养中心等,面向居民开展日常护理、助浴、康复理疗、心理咨询等多种服务。颐养街右边的睦邻街和颐和街则分别入驻了阳光餐厅和休养中心。不仅解决了“吃得好”的问题,而且日托、康复、理疗、临时性托管等为老服务都已入驻。改造后,和睦新村成了集康复、医疗、养老、娱乐、文化为一体的综合休闲式社区。

  “如何提高小区的宜居性,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一直是政府关心的大事。”和睦街道党工委书记饶文久说。2018年,拱墅区开展老小区改造,在改造过程中根据小区实际情况和居民需求,量身定制改造方案。和睦新村在改造之初就嵌入了“颐乐和睦”的智慧养老理念,将50%的资金用于新增一系列居家养老公共配套设施,打造养老服务综合“四街三园”街区。

  精准服务,也是和睦街道一直记在案头的准则。有一个细节是记者采访时居民们提及最多的:在街区,所有中心、厅堂、街园全部为一楼建筑,并配有无障碍设施。

  “我们老人其实不需要多么高大上的设施,只要生活方便、人情味足,大家就愿意住在这儿。”楼桂霞颇有感触地说。

  引入助力——

  扩容“养老半径”

  “你看我新剪的发型好看吗?”“时尚时尚,一下子年轻了好几岁。”

  中午时分,67岁的徐庆儿花了15元在乐享街发艺工坊里剪了个“网红头”,满心欢喜地照着镜子说:“以前在外面剪头发,不仅贵,而且不方便。现在出门就能找到地儿了,真好。”

  发艺工坊里,20多岁的发型设计师秦舒合告诉记者,他的店进驻乐享街已有两个月,相比外面的理发店,洗剪吹只收20元钱,对小区的老人打7折。“每个月为老人提供两个半天的公益服务。”秦舒合坦言,目前,工坊一个月收入只有三千元,但是,他觉得只要设身处地为老人着想,一定会赢得市场。

  “洗个热水澡,真舒服,人也精神了!”70多岁的金大伯在助浴师的搀扶下,一脸轻松地从助浴室里出来。金大伯是位孤寡老人,两年前患了偏瘫,右手动不了,洗澡成了他的一大难处。而今年,街区式居家养老中心落成后,全日医康健康管理有限公司进驻并出资,专门为残疾人、老人建了设施齐全的浴室,还配了助浴师。

  “现在只要推开门,其他都不用担心了。”金大伯洗澡的烦恼被“治愈”了,在乐养中心外短短一百多米的走廊里,每打开一扇门,几乎都能为老人提供不同类型的为老服务。站在服务终端背后的,是各有所长的社会组织和团队。

  目前,杭州养老服务格局仍以“9064”为主,90%的老人都选择了以社区为依托、社会服务为协助的自主居家养老模式。社区的硬件改造,只是搭就了骨架,真正要让居家养老变得“骨肉匀停”,仍然需要带有温度的服务落地。

  如何为“养老半径”扩容?和睦社区的选择是,退一步。

  “在城镇发展过程中,传统的社区功能已经满足不了居民们日益增长的需求,我们通过整合社会组织资源,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和睦街道党工委副书记、主任魏葳说,实现社区与社会组织的良性合作互动,关键是要将基层抓手递到合适的社会组织手中——街区居家养老落成后,街道相继引入了公羊救援会、元墅养老服务中心、慈继医疗等近10家社会组织作为各区块运营主体,覆盖吃住行护等老年群体所需,提供更专业的服务。

  明确了需求导向,但社会组织融入社区的方式不能是简单的“嵌入”,“智慧”成为居家养老的新前缀——

  “这家小超市24小时都有东西卖,还能送货上门。”59岁的郑光跃正在无人智慧超市为母亲买尿壶。在这里,只要用手机扫一扫就能实现24小时自助购物。如果老人不会用,也没关系,这里白天由志愿者值守,现场教会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的各种功能。

  “居家养老是新兴产业,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市场。”浙江公羊公益组织救援促进会养老服务队队长马兆斌说。今年1月,正是看好社区居家养老的广阔前景,该服务队入驻和睦新村。在街道的推动下,目前,街区养老服务实现了以公羊养老服务队统筹的社会组织联合智慧化运营,以拱墅区搭建的全区养老服务体系为“智慧大脑”,组团实行线上线下服务。

  “信息平台里,接入了全区60岁以上老人的信息,各式服务项目也囊括其中,让服务更便捷精准。”马兆斌介绍说,“例如,老人需要送餐,后台就能显示可送餐的商家,我们直接把单子派给商家就行。”商家送餐后,社工还会回访老人的满意度,对服务质量进行监控。

  “居家养老,需要政府、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合力。社会组织则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力量,他们提供的多元化服务能解决群众的实际需求。”魏崴认为,多管齐下才是真正解开养老烦恼的“解药”。除了社区组织外,由和睦街道党委牵头,辖区共建单位、小区里的党员志愿者成立了阳光好管家等4支志愿者服务队,同时调动了辖区“和睦红盟”共建党组织的力量,吸收了附近企事业单位的志愿者资源。

  各显神通——

  润物无声中“变脸”

  部署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顺应群众期盼改善居住条件。6月1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从杭州回京后不到一周,就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定下了这件民生实事。而在杭州,类似和睦新村这样的民生“试验场”,这两年一直在各城区同频共振,各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推进老旧小区改造。

  杭州下宁巷,这条杭州老百姓口中“最精贵的老巷”,只有约600米,周边房屋等设施大多修建于上世纪80年代。由于邻近学军小学求智校区,这里的老房子当得起“寸土寸金”四个字,可居住环境却一言难尽:几十年的风吹雨打,坑洼的道路、残破的墙面随处可见。

  破到什么程度?“2018年初,我们想在下宁巷两边做墙绘。谁知道涂料根本粘不上去,一涂,就连着墙灰一起脱落了。” 西溪街道求智社区居委会主任俞爱云说,违章停车几乎每天都有,占道堵路导致的争吵时有发生。

  环境破败,秩序混乱,曾经的下宁巷几乎是杭州老旧小区痛点难点的“浓缩版”。“十几年前做过改造,但到今天来看又老旧了,而且居民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所以要在确保居住区基础功能的同时开展改造,注重功能完善和空间挖掘。”杭州市建委相关负责人说。

  老旧小区的环境,决定了改造不能大拆大建。下宁巷变身“西溪幸福里”的改造中,就突出了“微更新”和“贴心”,在润物细无声中实现“大变脸”。

  去年10月,下宁巷重新铺设柏油路并划定车位;建筑与墙面也进行了改造,本来色彩杂乱的老房子、老墙面变成了灰砖黛瓦的中式院落。下宁巷沿线原本的街道社区用房、城管用房、社区卫生站等,重点考虑了居家养老的需求,改造提升成了中医养生馆、日间照料中心、老年食堂等公共设施,总面积达1万平方米。老人们在家楼下就能享受各类敬老设施,生活便利度一下子提升了。“以前,我抓中药得去马塍路,走路要花半个多小时,现在来回只用5分钟,太方便了。”72岁的居民施亚林听到了“幸福来敲门”的声音。

  同样的“微更新”,正在上城区紫阳街道新工社区进行。根据初步设计,这个有着30多年历史的老小区将尽量打造“人车分离”,通过建造停车楼、立体机械车库、社区会客厅架空层停车位等方式,将停车泊位增加到600多个。“电动车充电专区、幼儿日托配套、智慧安防系统加装等,我们都会做。”新工社区书记张银科说。

  “改不改?改什么?怎么改?怎么管?一切都要按照老百姓的需求导向来。”杭州市建委相关负责人说,秉持共建共享共治理念,多一些民生视角,多一点居民自治,才能让每一个居民都充分享受到发展红利。所有的小区提升改造的前提,都应该是以人为本的理念。

  今年,杭州已经在全市范围内选取了多个老旧小区开展综合改造提升试点工作,吸纳试点项目优秀经验做法,在此基础上出台实施意见和技术导则,制定三年行动计划。下一步,杭州将结合未来社区建设和基层社会治理提升,统筹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提升,打造成“安全、整洁、生态、有序、舒适、文明”的宜居小区。

  该负责人特别提及,老旧小区改造要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编制“一小区一方案”,给居民提供“菜单式”改造需求,确保能改到小区痛点难点上。“我们讨论提出,老旧小区改造前就要制定长效管理方案,改造中相关管养单位提前介入,改造后提高管理水平,实现‘一次改造、长期保持’。”

标签: 养老服务;新村;养老 责任编辑: 王艺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留住城里的乡愁 让老人快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