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丨文艺批评,说真话为何这么难

字体:
—2022—
09/09
09:21:00
2022-09-09 09:21:00 来源:浙江宣传

  一

  在文艺创作、传播的全链条中,有一个环节不可或缺:文艺批评。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

  能照出真实模样的镜子必须是亮的,有利于治病的良药大都是苦的。文艺批评,要求直面问题,剖析之、解决之。

  现代作家、批评家、翻译家李健吾和作家巴金之间曾有一段佳话。尽管两人交情不错,可是李健吾就巴金的成名作“爱情三部曲”与其展开了持续半年、来往三个回合的笔墨“官司”。真理总是越辩越明,两人的论争最终推动了文艺发展。

  难怪有人说,批评家与作者的关系,就像是磨刀石和钢刀的关系,在思想观点的较量中,相互砥砺、彼此成就。

  在当下这个“后浪”接续“前浪”的时代,文艺创作日新月异,艺术公共化、生活化趋势方兴未艾,新作品、新现象、新思潮不断涌现。不论是引导创作、推出精品,还是提高审美、引领风尚,文艺批评面临着观念更新、本领迭代、话语充实的任务。

  我们必须直视的是,真正的文艺批评或多或少仍有缺席、缺位。

  比如,作品研讨会上,一片赞美之声;媒体评论版上,满纸溢美之词;一部豆瓣评分只有两三分的电影,却被吹上了天。

  再如,真诚的批评,成了文坛上的“稀客”,直言不讳的批评家,则易被视为“另类”。评论家好像都成了上天言好事的“灶王爷”,创作者似乎都只有一颗受得了表扬的“玻璃心”。

  不批评,成了批评的“一般面孔”。这种现象,小而言之,放弃了批评的担当,对创作有百害而无一利;大而言之,混淆了社会审美标准,对文化生态带来隐忧。

  二

  我们必须深思,文艺批评如何褒优贬劣、激浊扬清?

  说真话、讲道理,是提高批评质量,发挥批评作用的关键一招。鲁迅先生曾将文艺批评比喻成“剜烂苹果”,“把烂的剜掉,把好的留下来吃”。可在文艺批评领域,说真话似乎有一些困难。

  难就难在胆魄不够大。中国人讲人情、讲面子,批评家和创作者本质上是同行,同在文艺圈。圈子就那么大,抬头不见低头见。同学、老乡、师门、同事,甚至微信里的点赞之交,都像一张张“封口贴”,好话说尽,把批评的话都憋在了肚子里。

  如果评论家还收了“辛苦费”,那胆魄自然变得更小了。在长篇表扬后,加个“但”字,大而化之地提几点“仅供参考”的意见,已属难能可贵,遑论深度分析的批评。

  难还难在本事不够硬。文艺批评是一门专业的工作,需要专精的学识、广博的眼界、辩证的思维、通顺的文字及表达。

  这些年,评论队伍日益壮大和多样化。从学院走出来的评论者多了,丰富了评论的学理含量;在网络上“杀”出来的评论者也不少,活泼了评论的文风语言。

  但我们也看到,有的批评热衷于定性判断贴标签,却不会深入分析作阐释;有的批评只罗列理论概念,却不会把理论当作分析的武器;有的批评只是个人感受,自说自话……这些充其量可以算作“仅供参考”,却不算真正的批评,更遑论成为文艺创作的“参谋员”。

  难也难在文艺生态上。去年底举行的第十一次全国文代会,就为文艺生态提出了四字方向:“山清水秀”。

  当前,综合性、专业性评论平台不断涌现,评论者的“发声”机会和空间都大大增加。不过,一些平台碍于“学术规范”等刊物评价指标,对论文体开“绿灯”,对评论体亮“黄灯”,对一些短小精悍、直言谠论的文章更是挂起了“红灯”。此外,还有些自媒体打着“批评”的幌子,哗众取宠,只顾用“毒舌”收割流量。

  这些做法,看似各有各的“小道理”,其实都违背了推动文艺高质量这个“大道理”。长此以往,就有可能撕裂、破坏文艺批评生态,不利于文艺批评健康发展。

  三

  真话是走向真理的阶梯,但只有行驶在逻辑的轨道上,真话才有可能抵达真理。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据的文艺批评引领创作、引领风尚。文艺批评,首先要坚持正确导向。不是为个人喜恶而评,而是要站稳立场,为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而评。通过批评来“成人之美”,来促进文艺生态正向发展。

  让文艺批评说真话,要给评论家壮胆撑腰。鼓励评论家遵从内心,勇于突破人情等因素羁绊,知无不言,直言不讳地说出真实看法。

  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文艺评论,制定文件、出台举措,为评论家提供了保障。政策有了,下一步就是如何落得更细更实。比如,要更加尊重批评家的劳动和付出,从物质上、社会声望上,不断改善批评家的生存发展环境。

  当然,让文艺批评说真话,也要帮助评论家练内功,克服“本领恐慌”。

  这些年,文艺评论家培训广泛开展,优秀文艺评论评奖评选有序开展,为评论家提供了广阔舞台。在此基础上,还应当进一步拓宽批评与创作实践对话、交流的空间。

  同时,积极把触角向高校青年评论家群体延伸,加强对文学艺术等专业学生的培养,引导他们扣好评论路上的第一粒扣子。

  此外,营造良好的氛围生态十分紧要。要充分认识评论的传播特性,把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专业媒体和社会媒体等资源统筹起来,推动评论阵地垂直细分,建设更多评论品牌,也要营造开放包容的舆论氛围,鼓励并允许进行公开理性争鸣,不应容不得不同意见,也不应把正常的批评当成恶意攻击,更不应相互搞人身攻击谩骂,为讨论争鸣提供足够空间。

  有些真挚的声音,循循善诱,发微抉隐,讲透了艺术规律的真谛;有的批评一针见血,良药苦口,阐明了创作进步的道理。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需要文艺高峰也必将铸就高峰的时代,是一个需要文艺大师也必将诞生大师的时代,也是一个亟需文艺批评高质量发展的时代。

  心正则笔正,理正则言顺。只有“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才能让这把利器为人民的文艺发挥更大作用。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杨丹丹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