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万物皆媒”时代的传播

字体:
—2022—
11/14
07:59:00
2022-11-14 07:59:00 来源:浙江宣传

  最近,身处历久弥新的乌镇,最容易想到两样事物:桥和网。

  西栅水巷百步一桥,水乡人家得以世代枕水而居;互联网搭起信息之桥,让“地球村”真正成为可能。二者为媒,穿越时空,连接远近,为历史与当下留下一段段美好佳话。

  每年的乌镇峰会,“万物皆媒”总是热门话题之一。

  回看近些年,从图景变为现实,“万物皆媒”已不断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但相应地,它也为这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数字时代,带来不少极具挑战性的难题。

  其中之一,就关乎传播。

  一

  回望历史,信息技术的每一次更迭,都会催发传播革命,从而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变革。

  语言的发明,让信息可以分享,人类从此借助神话与故事的幻想形成共同体。

  文字与印刷术的发明让信息可以记录,信息传播超越了空间的界限,诞生了帝国与城邦。

  有线电报让人类首次以一种看不见、摸不到的方式远距离快速传递信息,拉开了全球化的序幕。

  1896年马可尼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无线电通信。1969年,阿帕网诞生,互联网从此起步,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以前所未有的能量和态势改变着人类社会。

  互联网代代升级。如今,扑面而来、横冲直撞的5G,正以“高速度、低延时、泛在网、低功耗、万物互联”等优势,携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之威能,让“万物皆媒”成为可能。

  今天,漫步西栅大街,很多人会有时空交错之感。林立铺陈的很多场所、物件,都曾经或仍然深度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一边是回忆杀:走过昭明书院,会想起昭明太子编著的传世之作《文选》,以及影响古代读书人的各色书院;路过邮局,会想起“山水阻隔、鸿雁传书”的年代;再到露天电影场,又勾起很多人的童年记忆;而小店里的连环画,那又是多少人年少时的入门读物。

  一边是未来感:往来穿行的人们,人手一部手机,实现实时在网、移动互联;走进互联网之光博览会,如同穿越到未来,人工智能、AR/VR、元宇宙、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应用,带来沉浸式全新体验。

  在互联网的连接赋能与价值创造下,万物包括人在内,都成为释放信息并分享信息的中介,“人化的媒介”正重构人们的日常生活。

  甚至有人说:“5G是一场革命,而非进化,其影响力甚至超过电力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改变。”

  二

  时代瞬息万变。从“万物关联”到“万物互联”“万物皆媒”,主要因素是人,但最大变量还是互联网这一媒介。

  而互联网是如何从雏形走到今日成熟模样?或许我们可以沿着时间脉络,回顾梳理这段历史。

  1973年,手机问世。1987年,中国推出第一批商用移动网络,1G时代的手机仅用于接听和拨打电话。1995年,中国进入2G时代,在语音传播的基础上,短信、彩信服务开始流行。以文传意这种含蓄的沟通方式符合中国人的性格,以2004年春节期间为例,国人发送贺岁短信近一百亿条。

  随之而来的3G带来新的沟通方式——视频通话,iphone的出现让手机开始“智能”起来,进而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顺应3G、4G到5G的飞速发展,新平台、新的传播模式相继诞生,“信息流”向“物流”延伸,迅速跨越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的边界,不断深入“数字化生存”之境。

  如今,全球网民总数已达49.5亿,互联网日益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渠道、主平台。

  传感器、可穿戴式设备等微小的计算设备进一步普及,并装备到各种物体之上,包括机器、电器、人体、动物、植物等,正在形成“万物皆联网、无处不计算”的状态。

  如,车联网下的汽车,将实现车与人、车与车、车与环境、车与公共信息系统等各个层面的信息交互,成为流动化、场景化新媒介的代表。再如,通过人体终端化、脑机接口技术等,可以扩展人类与世界、自己和他人的全新互动方式。

  四个世纪前,显微镜把人类对物理环境的观察和测量水平推进到了“细胞”的级别,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历史性的进步和革命。而今天,大数据也已成为下一个人类观察自身行为以及社会行为的“显微镜”。

  三

  未来,将是怎样的一番新图景?或许每个人的期待里,都有自己的答案。

  面对科技的狂飙,悲观者可能会担心人类终将毁于自己所造之物。但乐观者会坚信人类的智慧与理性能够御风而行。

  而如何做好传播,是身处“万物皆媒”的环境中,传播者亟须破解的难题。

  5G时代,传统的以人为主体的关系,将转向人机互在、人机共生的新型关系。比如,机器人写作,目前主要适用于程序化新闻。但可以预期,未来机器将自动获取数据,甚至帮助人发现新闻线索、探析事物的深层规律,以及拓展写作的深度和广度。

  如何提高驾驭的能力,让技术赋能传播?或许,我们要“在晴天修屋顶”,既拥抱技术,掌握数据资源、数据价值挖掘能力和人工智能应用模式,推动人机互补共融,探索智能传播之道;也防患于未然,及早规范数字伦理,保障数据和隐私安全。

  人是悬挂在自我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未来的传播,将有越来越多的场景性因素、关联性因素,以及非逻辑、非理性成分参与其中。

  如何反观自身,挖掘独特优势?一方面,我们需要以技术补己所短,另一方面还要扬己所长。

  美国诗人庞德曾经写过一首长诗,最后修改完毕后,只剩下两句:“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这种想象能力、独创思维、感性表达,相信非机器所轻易能为。

  如今,人人都可以是信息源,也是移动传播端。由于互联网的赋能,相比大众传播,以前处于弱势地位的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强势崛起,一篇自媒体文章、一张图片、一个视频片段都可能搅动舆论风暴。

  以跨界的方式开展传播,还有多少种可能?我们必须尊重每一种声音,激活每一份力量,让用户生成内容(UGC)、机器生产内容(MGC)得到充分的涌现、合理的利用以及深度的挖掘。

  “万物皆媒”时代,媒体将不会再以介质或载体为区隔,报纸、电视、广播的划分界限将逐渐模糊。主流媒体须拿出“媒融万物”的主动,不断构筑全程、全息、全员、全效媒体优势,锻造话语引导能力、故事讲述能力、流量聚合能力、价值吸引能力,同时在场景传播、共享传播、关系传播等领域深耕突围。

  最近,浙江广电集团将品牌logo由ZRTG迭代为ZMG(Zhejiang Media Group),这里的“media”,既是媒体,也应是媒介。这不是简单的字词变化,反映的是理念跃迁,将不断催生实践迭代。

  哲人有言,人是万物的尺度。

  在138亿年的宇宙中,46亿年的地球上,人类这位驯龙少年,以渺小之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扬帆互联网星辰大海,我们更要超越纷争,一起让万物皆为我媒,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江小来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