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利民,这个名字,许多人或许感到陌生。他是浙江这片土地上,默默耕耘着的党员干部中的一员,宣传文化工作战线上的一员。
2022年9月20日,在浦江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任上,徐利民积劳成疾逝世,年仅52岁。
徐利民为宣传事业鞠躬尽瘁,把一生奉献给了家乡浦江。哪怕在病榻上,他仍不遗余力地宣传推介“上山文化”。
浦江上山遗址中,出土了万年前的稻米种子。这里孕育着文明起源,也铭刻下精神标识。
毛泽东同志说过,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
徐利民,就是这样一粒种子。
一
徐利民为何对“上山文化”的研究和宣传,能始终保持热忱,倾注心血乃至生命?
究其根本就在于——使命感。
一项工作,有的领导想着负责三五年,可能就会调离岗位了,不用太过认真。他却不,对上山他有一股子痴劲儿,视之为终身事业。“上山万年,文化延续从不间断。让人感到任务神圣。”他在工作笔记中写道。
在这种神圣的使命感驱动下,徐利民能跳出县域,把宣传思想工作放到更大格局中来思考。2019年,徐利民担任县委宣传部部长后,浦江“上山文化”的研究和宣传思路打得更开了。
“上山文化”从单纯考古学术研究,拓展到农业领域的意义探寻。徐利民前往长沙上门拜访“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袁老对于上山考古的重大成果十分感兴趣,题词“万年上山,世界稻源”。
在学术研究上,除了出土稻米外,上山陶器以及村落遗迹受到学界更多关注。考古界泰斗严文明评价,上山“稻作农业世界第一、彩陶世界第一”。“上山文化”,与远古中华文明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徐利民的爱人说,他眼里有上山,心里有上山,时时刻刻都想着上山。即便是在生命的尽头,还在牵挂上山。他的微信头像一直都是上山遗址照片,他的朋友圈满是上山遗址的宣传报道。在他的办公室最显眼的地方,总是放着一堆堆上山文集……
他还想好,在任时付出还不够。“以后我要是退休了,我的后半辈子也要跟上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如果上山有幸申遗成功,真不枉此生了。”
在住院期间,他依然心心念念上山等工作,通过微信、电话回复信息、布置工作。弥留之际,他依然用虚弱的声音对身边亲人说:“还有很多事情没做完,我不放心。”很多人说,他心里装着上山,唯独没有他自己。
8月30日,徐利民用低沉、沙哑的声音和现任上山遗址管理中心副主任张国萍通电话,交代相关工作事宜;8月31日,为邀请申遗专家来浦江指导之事,张国萍与徐利民微信联系。当她把申遗专家因身体原因无法及时到来等情况向徐利民汇报时,徐利民让张国萍代为转达问候,并再三叮嘱:“让专家一定要安好后再来,健康第一位。”
谁能想到,一心忙于工作的徐利民自己却没能保住“健康第一位”,不到一个月,竟成永诀!
他的上山情怀,不但超越了工作,超越了地域,更超越了生命。
2020年,徐利民向县委提议,联合上山文化遗址联盟的4市11县共同申遗,并绘制了一张跨越15年的路线图:到2035年“上山文化”力争申遗成功……当前,申遗工作在稳步推进之中。
这一系列改变,是许多浦江干部不曾想到的。撬动改变的支点是什么?
他们坦言,“是人的思想变了”。
二
“一个热爱中华大地的人,他一定会爱她的每一条溪流,每一寸土地,每一页光辉的历史。”这是习近平同志在河北正定工作时的一段深情告白。
使命感,源于热爱。徐利民爱着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人。只要对老百姓有利的事,哪怕有再大困难,他都要去做。2006年,山区水源紧张,虞宅当地村民缺水,三五户人家凑一笔钱,用一根水管通到山坳去接水。他着手建水库,亲力亲为,一副手套、一把柴刀,没有路就劈出一条路,饿了吃饼干,渴了喝山泉水。
两年时间,工地跑了100多趟。夏天,徐利民戴一顶草帽,仍被晒得黝黑。深清源水库建成后,当地十几个自然村都通上了自来水,至今,多数虞宅老百姓还不知道,这个水库是在哪位领导手上建起来的。当地人说,今年雨少,要是没有这个水库,怕是熬不过。
“好干部,老百姓永远记在心里的。”已到县里当宣传部部长的徐利民到虞宅乡前明村参加活动,忙完特地来看望卸任的前明村原党支部书记邱源枢。“我到家的时候,他已经坐在门口的破凳子上。一点架子也没有,像老友来串门。”邱源枢说。
“村支书不当了,我就做点小工,两个儿子都是残疾人。”“你有困难,就来找我。” 徐利民离开才10分钟,又回来塞给老邱一个红包。“钱不多,拿去补贴一下。”原来,走的时候,他是去换钱了。“一个领导给老百姓送红包,我不说,没人知道这件事。”
浦江的故事,他讲了一辈子。
1990年,农家出生、农校毕业的徐利民,成了当地乡镇的农口干部。他白天下乡,晚上写作,因为笔头勤、敏感性强,被调到县委报道组,从此与宣传工作结下不解之缘。那些年,县里还没有几辆汽车,徐利民就骑着自行车,走遍了浦江的山山水水。
县委宣传部的同志们,仍记着徐利民的一番话:
干部要登上仙华山,俯瞰整个浦江发展,但根要紧紧扎在这片土地上。
近年来,浦江产业转型升级面临挑战,曾占据全国市场六成份额的水晶等传统优势产业不断萎缩。“浦江经济不行了。”社会上不时出现唱衰之声。
众声喧哗,谁来凝聚共识?2021年初,一组“奋力赶超 干在今朝”系列述评在浦江各媒体连续推出,直面困难问题,直指症结所在。评论刊发后,浦江政企干部、企业家、在外乡贤纷纷留言,为浦江发展出谋划策,收集到的优质意见建议超过400条。这组稿件,从观点的提炼,到标题的拟定,都倾注了徐利民的心血。
宣传思想工作,要以民为本,解难题、促发展。
秉持着对新闻宣传工作的满腔热忱,徐利民谋划推进媒体融合改革,打造县域主流传播平台。浦江是金华市下辖区县中首家挂牌成立县融媒体中心的,因为深入基层、扎根群众,其生产的新闻产品不乏“爆款”。
“因为相信,所以热爱。”徐利民说。
三
徐利民终其一生,紧紧地贴近大地。
县域治理的最大特点是既“接天线”又“接地气”。对上,要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中央和省市委的工作部署;对下,要领导乡镇、社区,促进发展、服务民生。
这需要县一级干部,在胸怀大局的前提下,不断探索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将工作落到实处。
徐利民总是能在看似艰难的情况下,打开新局面。
受疫情影响,梨农李清标为销路犯了愁。去年12月,徐利民带头走进直播间吆喝,部长带货,在当地成了一桩新鲜事。李清标不太信,这能有人买?短短5天,观看量超1600万人次、销售总额破100万元,自家梨膏糖卖出4万余元,李清标心服口服。
领导干部下访的“浦江经验”是县里的金名片,可前几年,有些网络投诉渠道的响应处置效率不高。发现问题后,徐利民整合全县8个平台的网络问政板块,推出“民情暖哨”网络平台。
徐利民自己当“平台”的产品经理,不断优化调整,为方便老年人,还专门开发了方言投诉模块。平台上线两年多来,共收到民情诉求2万余条,诉求总体处理完成率达99.8%,解决了一大批民生难题。
文明城市创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徐利民从“关键小事”着手,落实楼道粉刷、飞线整治、智慧停车、24小时公厕、共享充电桩、爱心菜园等215个惠民项目。老百姓享受到实惠,小切口促动了大变化,全县共创、共建、共享的氛围逐渐形成。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时代对宣传文化工作战线提出的新课题,需要我们作出回答。
在这进程中,我们尤其要有一种格局,一种境界,一种情怀——像徐利民一样扎根大地,满怀着使命感与热爱,将个人的梦想融入时代,与新时代同频共振。
这是促使徐利民这些年埋头工作一心向前的力量,这是我们能够从他身上汲取的力量,这也是永远不会被时间改变的力量。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