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到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中央八项规定时的一个细节——“讨论时,中央政治局同志都提出要严些。开始有的规定写的是‘一般’怎么样,大家说还是‘一律’好。没有硬杠杠,最后都成了‘二般’了。我们‘安民告示’,对外公布了,要靠大家监督,也说明我们是动真格的,不是说说而已。”
从“一般”到“一律”,看似只是一字之变,实则是作风堤坝的升级加固,内里乾坤大不同。其实,在日常工作的点滴细节里,作风建设的“一字之差”还有不少体现,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一、“用力”与“用心”
适当的“用力”是执行力的体现,但若缺乏“用心”的指引,便容易力度越大、偏差越大。
现实中,“用力”被一些领导干部异化为简单的“蛮干硬上”:推进工作只讲“力度”不讲“方法”,解决问题习惯于“一刀切”,服务群众总是“一阵风”。这样的“用力”看上去雷厉风行,其实是缺乏智慧的蛮干,不仅事倍功半,还可能适得其反。
还有一些地方为追求政绩常常容易“用力过猛”:乡村振兴变成“刷墙运动”,民生工程沦为“数字游戏”,表面声势浩大,内里徒耗民力。
“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真正的“用力”,必须以“用心”为前提。在实际工作中,用力过猛不如用劲精准,大干快上不如运筹帷幄。领导干部既要做拼尽全力的“实干家”,更要做头脑清醒的“思考者”,在“用力”之前先“用心”,把“干劲”与“巧劲”相结合。
二、“表态”与“表率”
言为心声,行为世范。必要的“表态”,既是行动的宣言,也是精神的鼓舞。特别是在一些关键节点和重大任务面前,掷地有声的表态犹如一剂强心针,能够凝聚共识、催人奋进。
但在现实中,“表态”却被一些领导干部异化为个人的“表演”:“坚决贯彻”的口号铺天盖地,实际进度却“缓慢推进”;“不折不扣”的承诺斩钉截铁,执行环节却“大打折扣”。这些人往往是闻其声多、见其行少,光打雷不下雨,如此“表态”就像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本质上也是一种哗众取宠的行为,藏着形式主义的歪风。
“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喊一句“给我上”和吼一声“跟我上”,效果天差地别。喊破嗓子,不如先做出样子。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只满足于当“指挥员”和“旁观者”,更要躬下身当“冲锋队”和“行动派”。
有人说,最好的“表态”就是一个人的工作状态。少一些“击鼓传花”式的装腔作势,多一些身先士卒的实干担当;少一些“文山会海”的资源浪费,多一些到基层“现场办公”的务实作风,用脚步代替口号,以实干兑现表态。
三、“埋怨”与“埋头”
在工作中,我们常能听到两种声音:一种是把“条件不够”挂在嘴边的埋怨;另一种则是笃信“办法总比困难多”的埋头。这两种姿态,恰如两面镜子,折射出截然不同的精神境界与价值追求。
埋怨者总在放大困难,怨上级支持“不给力”、嫌同事配合“不默契”、怪群众理解“不到位”,把“客观条件不成熟”当作“主观意愿不强烈”的挡箭牌,习惯于用“以前没做过”“别人都没成功”等论调自我设限。
而埋头者则用行动来破局,他们不是看不见前进路上的荆棘坎坷,而是深谙“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的实干智慧。一些基层干部面对老大难问题,不是推诿塞责,而是不断琢磨出新的便民举措;许多科研人员遭遇技术瓶颈,不是轻言放弃,而是日夜攻关寻找突破口。
怨天尤人,其实也是“难破心中贼”的表现。因为埋怨只会让自己陷于“困兽之斗”,并不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不妨把埋怨的力气转化为埋头的干劲,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到未解决的事情上来,少一些“嘴上功夫”,多一些“手中硬活”。
四、“求速”与“求质”
“求速”与“求质”,说的是快与好的辩证关系。事实上,快与好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就像农民耕种,既要抢抓农时,也要耐心等待作物成熟,错过时令可能会颗粒无收,揠苗助长同样可能白忙活一场。
“求速”有时是干事创业的本能驱动,也可以是积极作为的生动体现。面对群众急难愁盼,马上就办的速度能暖民心;面对发展机遇窗口,争分夺秒的效率能抢先机。而“求质”则是作风建设的内在追求,也是不容击穿的底线。深思熟虑的策略能让人少走弯路,耐心打磨的成果则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在实际工作中,“求速”与“求质”缺一不可。若缺乏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意识,群众诉求可能在“研究研究”中石沉大海,转型机会可能在“等等看看”中悄然溜走。但若是一味追求速度而忽视质量,就容易迷恋立竿见影的显绩,把“快”当作“糙”的遮羞布,发展可能会沦为无本之木,最终难以为继。
在快节奏的时代浪潮中,要懂得合理配速、张弛有度,该快的环节不能拖、该慢的环节不能急,在尊重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稳健前行。
五、“过关”与“过硬”
每一次学习教育收官之后,为何往往还要安排一道“复检”程序?这是因为一些单位和领导干部存在只求“过关”不求“过硬”的心理,以及坐等“过关”之后“松一松”“歇一歇”的错误认知。
“过关”思想常表现为“雨过地皮湿”的形式主义。有人把学习当交差,笔记抄得工整、心得写得漂亮,但思想却未见任何触动;有的单位把整改清单列得满满当当,却从不解决任何症结问题,“纸面整改”“数字整改”仍不少见。这样的“过关”心态,实际上是学归学、做归做的“两张皮”,只走完了流程,远未达到“过硬”的标准。
是否“过硬”,不是靠主观的评价,而是要用实绩来彰显。理论学习是否入脑入心?原文原理是否转化成了解决问题的“金钥匙”?整改落实是否到位?群众是否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新变化?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不断自我叩问,敢于动真碰硬。
当下,一些地方的创新实践生动展示了对“过硬”的追求。有的城市开展“换位跑一次”活动,推动领导干部在亲身体验中解决真问题;有的城市设立“社情民意联系日”,确保群众急难愁盼得到即时高效响应……这些案例也在启示我们,不能满足于“过关”的低线,而应时刻追求“过硬”的高线,让群众有切实的获得感、幸福感。
一字之差,折射出的作风却大不相同。常怀“上心”姿态、争当“表率”先锋、坚守“埋头”定力、秉持“求质”要求、锻造“过硬”本领,如此,播撒下的种子,定能等来开花结果。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