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哪部戏,让你看了念念不忘?
十月的乌镇,蚌湾剧场外早早排起长队。日前,为期11天的第十二届乌镇戏剧节启幕。其中,很多人颇为期待青年竞演这一单元:没有知名导演的光环,也鲜有戏骨压阵,一群青年创作者带着略显青涩的戏,走上台前。可偏偏就是这些不太成熟的戏,反倒最难抢到票。
比起名家大作,这些年轻的戏确实不够圆熟,却散发着一种独特的“鲜”味。这是青头萝卜的爽脆之鲜,是春笋破土的清新之鲜,也是青年戏剧最动人的模样。
不熟的戏,到底有多鲜?又为何让人感动落泪?

乌镇戏剧节青年竞演现场,演员与观众互动 图源:“乌镇戏剧节”微信公众号
一
古镇的灯光柔和如水。流星、信用卡、牡丹花这三个看起来毫无关联的元素,在剧场里“偶遇”,这便是今年青年竞演的主题。创作者将三者交织,创造出一个个拥有生活体温的故事。
在《错笔生蝶》中,画家笔下的女子挣脱了预设的命运,活成了一朵“反骨”的牡丹花。短短半小时的戏剧,演绎了“规训与反叛”的精神内核,让人不知不觉就代入自我、沉浸其中。
而在《一块钱》里,一枚硬币串联起了祖孙日常:电动车的车接车送、街头小吃承载的童年记忆、城市变迁中的告别……这里没有宏大叙事,只有琐碎日常编织而成的温情,却能叩击人心,引发最深切的共鸣。
青年竞演的舞台素朴至极,常见不过的桌椅就是全部家当。这般布置,反倒逼出了创作的筋骨。台上呈现的,或许是尚未毕业的学生习作,又或是某个年轻人的初试啼声。他们“脑洞大开”地把牡丹花化作情感的隐喻,把流星当作理想的象征。
惊喜之余,也有很多“不熟”之处被看见。每年的青年竞演舞台,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小状况”,比如演员与观众的互动有点尴尬、舞台调度不够顺畅、演员表演未褪青涩等。但这并不妨碍观众慨叹“看的过程还是蛮欢乐的”。
观众与创作者就像认识许久的老朋友,创作者付出真诚,观众给予包容,戏剧并不完美,却能清晰看见“陪伴”与“成长”的痕迹。青年竞演就像一个学校,允许你有可爱的瑕疵,接受你的不完美,也愿意承载你最初的梦想。
就像乌镇戏剧节发起人黄磊说的:“他们最可贵的就是不成熟。”戏剧真正撼动人心之处,不仅在于舞台的视觉效果和演技的纯熟度,更在于思想的锐利与情感的真挚。
在这里,“不熟”不是什么缺点,而是充满无限可能的起点。此时的稚拙,或许恰是通往彼时成熟的必经渡口。

二
很多抢不到票的观众,依然选择来到现场“蹲守”一个机会。人群中有刚结束加班的程序员,有坐几小时高铁赶来的大学生,还有带着笔记本随时记录灵感的创作者。他们等待的,不只是一场看得见的戏剧,更是与创作者思想与精神的碰撞。
有戏迷说:“年轻人的新生活,藏在一票难求的戏剧节里。”而笔者认为,“不熟”的戏之所以备受喜爱,是因为蕴含着三重“鲜”味。
视角之“鲜”,看见自己的生活。在蚌湾的小小舞台上,曾让很多小学生犯难的“鸡兔同笼”数学题,竟能巧妙地概括人类的共同命运;很多人经历过或目睹过的校园暴力,也经由戏剧的演绎让人更加揪心。这些青年竞演剧目,就像是从现实生活中截取的切片,带着时代的共鸣,它让我们读懂自己,继而理解他人。“我生活的困境被看到了”“在别人的故事里流自己的眼泪,然后带着这份感动,继续勇敢地生活”。观众沉浸其中,久久无法“戒断”。
形式之“鲜”,创新被真心鼓励。青年竞演单元的规则看似简单,实则限制不少,如用指定的元素完成一出原创剧目,演出时间不超过30分钟等,对道具也有严格要求。“限制”反而更能激发出创造力。就像今年竞赛单元中的《游园失梦》,将传统昆曲与现代表演相结合,创造跨越时空的对话。这些年轻的创作者,身上往往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创新劲头,在戏曲、舞蹈、多媒体中自由切换,找到独属于自己的戏剧语言。
情感之“鲜”,真诚最能打动人。有观众难忘与演员的真诚互动,有人回忆起冒雨排队看戏的经历,很多戏迷把每年的“乌镇之旅”当成疲惫生活中给自己的犒赏,享受在乌镇“抱抱大树、躺躺石桥、听听流水、看看戏剧”。这种情感的鲜活,让戏剧回归本真。有专业老师带着学生八赴乌镇戏剧节,每次来都像“把认知的‘房顶’给掀掉了”,这种在教室里无法获得的成长,正是戏剧节最动人的馈赠。
走过十二载,蚌湾剧场这个舞台,已为700余位青年创作者铺就了最初的履历,承载过上万名年轻人的创作热忱。正是这种鲜活的、蓬勃的创作生态,构成了青年戏剧的核心魅力,让戏剧艺术的百花园中,不断萌发新蕾。

三
青年戏剧的鲜活,从不是孤军奋战的偶然,而是全链条扶持生态结出的果实,务实的支持让青年创作者不用为生计发愁,能安心打磨作品,直至作品瓜熟蒂落。
给足创作者“试”的底气。青年竞演对道具的“限制”,实则鼓舞着年轻人放下包袱,敢于将不成熟但鲜活的戏搬上舞台。奖项、荣誉和更长远的创作指引,都是让年轻人放手一“试”的底气。
今年启动的“蜻蜓计划”正是为此设立,其首轮成果之一,便是将韩燕楠菲的《跷跷板定律》从半小时的竞演作品,拓展为90分钟的巡演剧目。这不单单是体量的扩充,更意味着一个戏从竞赛的“孵化箱”里,被培育成了能够适应更广阔天地的作品。
倾注发起方“陪”的决心。乌镇戏剧节为年轻人准备的,远不止聚光灯下的瞬间。从邀请国际知名戏剧艺术家亲自授课,到提供前往国际艺术节交流学习的机会,这是贯穿全程的守护。曾获最佳戏剧奖的吴彼,如今既是青赛的评委,也是赖声川作品的演员。他将乌镇视作自己事业的最大转折点:“你们可以没有成本,什么都没有,但尽情去做你们想做的事,而且给大家一个舞台,这么多人来看。”
这份耐心正在各地悄然生长:多地政府对戏剧给予真金白银的投入,中青年编剧扶持计划持续赋能……这些举措如同一张网,托举起一个个不成熟但充满可能性的梦,用行动告诉他们:“不要着急,我们陪你成长。”
培养观众“等”的包容。在乌镇,永远有一群可爱的观众。他们中流传着一句心照不宣的话:“看不懂的戏,往往是最有意思的戏。”面对舞台上青涩却真诚的探索,他们不急于下定论,而是带着开放的心态去感知、去体会,甘愿成为青年创作者艺术旅程中最初的那批同行者。
这份来自观众的耐心与包容,营造出剧场内特有的温暖氛围。正是这全心的信任,赋予了台上年轻人敢闯敢试的勇气,让每一个大胆的创意都能被看见、被倾听。就像一位连续多年观看青年竞演的观众所说:“有时候确实会看到比较稚嫩的作品,但见证年轻创作者一年年的成长,比只看成熟作品更有成就感。”
创作者勇敢地“试”,扶持方耐心地“陪”,观众包容地“等”。良性的互动,共同守护着青年戏剧最可贵的“鲜”味,最终托举青年戏剧从“被看见”到“走更远”。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