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民,以人为本奔小康 党代会会场内外的富民讨论
2007年06月14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小投入大财富
党代表王利平:
多创造财富,就是富民
浙江广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利平是来自宁波团的党代表,同时也是一家文具企业的老总,他的企业年销售额已经达数十亿元。从当初的一个规模不大的文具厂,发展成为一家大型上市公司,王利平半开玩笑地说:“他们都说我是实干家,回头想想我应该不愧对这个称呼的。”
“党代会报告提到了富民,但是‘富民’怎么个‘富’法,这里面有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我觉得企业发展得好,为社会多创造财富,也是一种富民。”王利平说,“我们的企业开始因为利用海外品牌,使企业受制,发展的脚步一度放慢。”
没有自主品牌让王利平决心突破自我,寻找属于自己的知名品牌,王利平为此一掷千金寻求人才:“我利用股权换人才的方式,从海内外吸引大量的先进人才搞研发。产品的附加值也越来越高,企业的前途也越来越光明。我其实是做了一笔投入小,回报高的巧生意啊。浙江的企业一定要有自己的拳头产品,找到了突破口,企业就一定能够发展,一定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永康市“福瑞祥”馒头店:
好好干,馒头也有大赚头
昨天下午5点多钟,永康市城区一家名叫“福瑞祥”的馒头店如往常一样,到这里装馒头、糕点的小货车接踵而至,热气腾腾的一屉屉馒头刚出锅,就被人抢购一空。
小小馒头撑起了一番大事业,“还不是一个个馒头卖出来的。”“福瑞祥”的创办者应杰华笑了笑说,“做别的我也不会,就是馒头做得还不错,慢慢的生意就起来了。我们的小投入,也可以带来大回报。”
省党代会正在召开,应杰华几乎每天都关注,他对报告中提到的“富民”这个关键词尤其关注,“听说下一阶段我们的目标是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0000元,我想到时候老百姓的日子肯定更富裕了,不过这个目标要靠大家实干干出来,就像我们做馒头一样。”
20年前,应杰华也是从一个馒头摊开始。有一天,正在散步的应杰华突然听到边上有人在抱怨,馒头扎推放进塑料袋,很容易变形,拿来送人“面相”不好看。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应杰华散步都不散了,马上就开始琢磨如何让馒头保持原状的问题。很快,他们受到蛋糕礼盒的启发,迅速开发出了馒头礼盒——就是将馒头装进类似圆形蛋糕盒的模型,一圈可以摆大、小馒头,中央放梅干菜腊肉,馒头的卖相变得更加美观大方。很快,这种礼盒一上市,就受到了欢迎。一个主意,不大的投入,却给应杰华和他的“福瑞祥”带来了大回报。
这段日子,应杰华又有了新创意了,这次是从速冻水饺中得到启发,他准备将馒头进行速冻保鲜,这样就可以将馒头的保质期从2天延长为一个月甚至更久,穿上漂亮的包装,便于携带:“虽然我们的生意不大,但是我想,通过这样的小投入,我们却一定可以打开更大的市场。”
杭州大三学生周旸懿:
学子也要投身“富民”
大三男生周旸懿在浙江科技学院可是个创业名人,22岁还没毕业的他已经创办了一家翼百科技有限公司,年盈利逾百万元。“我从电视新闻上看到了党代会创业富民的报告,我对未来更有信心了。”周旸懿说。
“创业方能富民,这正是我准备坚持走下去的一条路。”从小就对经商很感兴趣的周旸懿,从走进大学校园的那一天就认准了自己的努力方向,并善于发现身边的每一个商机。大一期间,在很多同学都还在做旅行社兼职代理时,周旸懿却找到千岛湖的一家旅行社,成为其在杭州的业务代理,然后招募各高校大学生帮他承接业务。就这样,不足一个月,小周就有2万块进账,掘到了第一桶金。
“商机是无处不在的,大学生创业最能体现小投入、大产出了。现在又有了富民好政策,相信会有更多的大学生投入到创业中来。”说到这,小周不自觉地笑了。
本报通讯员胡哲南王云进
本报记者陈立华盛伟李玲玲
来源: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作者:
陈进红
编辑:
何始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