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层 | 原创 | 各地 | 社会 | 产经 | 科教文体卫 | 生活 | 图片 | 视频 | 人物 | 看浙江 | 舆论监督 | 平安浙江订阅本频道的头条新闻
 热点追踪 更多
我国的自来水合格率仅50%?
·“雷锋帽”潮爆 专卖网店一天收入三四万
·13岁女生的婚恋大剧
·国内代理的NUK爽身粉可上门退货 现场全价退款
·杭州发放1亿元消费券
·浙江吹响买橘集结号
 人物故事 更多
·莫言领取诺贝尔文学奖 这个山东汉子留下什么故事
·报警台大队长最大的愿望 就是能安安稳稳睡一觉
·老裁缝王小妹:眼不瞎脚能踩,就会坚持下去
·穿梭于温差50度之间 “冰火两重天”的冷库工人
·“义联”公司老总孙建宏 做人做事“义”字当头
 每日精粹 更多
·【新闻鲜晨多】11月13日:今起大量包裹进杭 收快递时不妨说声“谢谢”
·【新闻鲜晨多】11月12日:350亿元!疯狂“双11”网购节天猫再创新高
·【新闻鲜晨多】11月11日:“双11”来临 支付宝交易额第55秒突破1亿
 健康预防保健养生咨询
·近期看病有30多项费用可减免
·男性时尚生活健康陷阱
·男性杂志《本色》在线阅读
相约画乡迎新春
相约画乡迎新春
东永高速通过交工验收
东永高速通过交工验收
俯瞰天台星球农场
俯瞰天台星球农场
四季青大采购
四季青大采购
浙报集团系列数字报刊
浙江日报 | 钱江晚报 | 今日早报 | 美术报 | 浙江老年报 | 城市假日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社会新闻 正文
   | 打印
放大 原大 缩小 打印 
创业创新故事:闯一步,创出一片天

   浙江在线11月27日讯 义乌,充满了梦想,以及正在努力把梦想变成现实的人们。

  一个人,一个家,一个学校——这是记者在义乌采访“创业创新”主题时遇到的三个采访对象。

  这个人,曾是个身上不名几文的毛头小子,却靠着对机会的天生嗅觉和对创业的极度渴望,已经悄悄在为全国数百户外用品销售的同行采购货物。

  这个家,早已拥有一个产值数千万的工厂,却依然在再创业的长征中努力,刚刚从大学毕业的儿子更在用着崭新的思维,为他们酿的有近千年历史的“老酒”勾勒一个新未来。

  这个学校,从来不讲“就业率”,却始终洋溢着“创业欲”,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正成为城市中对信息、机会和财富最敏感的分子。

  他们是构成义乌的最基本的原子、分子。和十年前、二十年前一样,创业的义乌人依然勤奋,努力;和十年前、二十年前不一样,他们更懂得利用网络,借鉴知识,参考经验,寻找更宏大遥远,却同样能带来成功的机会。

  站在他们中间,我们感受着一个个跳动的梦,看到的是——

  毕业一年,他回母校设立创业奖学金

  这事真是头一回遇到!

  义乌一所高职院校的老师们接待了一个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话题的内容居然是这个才离开的学生马上要为母校设立一个鼓励学生创业的奖学金。

  “今年奖学金已经发过了,数目不多,十个人,每人一千块。”想想这十个学生都能为各自的创业增加了“燃料”,他们的师兄邬奇非笑眯眯的。其实就在不到四年前,这个小伙子自己也还在为创业的事情发愁。

  邬奇非念书的学校在距离小商品市场不远,当时他比报到的日子提前了两天到。可刚来的他很快就被周围的气氛感染,“好像人人都在谈赚钱,找机会,忙事情,以及带着梦想。”

  于是,邬奇非也琢磨着自己也能做点什么。他到市场里逛了逛,突然想到一个点子:同学们都来报到了,也许会漏带牙刷牙膏之类的生活必需品……

  “透支”了自己的生活费,邬奇非从市场里批了点牙刷和牙膏,开始在宿舍楼里做起生意。生意结束的很快,最后一结算,赚了。数目不多,只有100块钱,却让邬奇非很是高兴,“这是我自己挖到的第一桶金,钱太少,甚至只能算是第一桶煤,但我感觉自己到了义乌,融入了义乌,在这里我能发展,甚至还能创业。”

  后面的日子里,邬奇非一边念书,一边“捣鼓”自己的小买卖。他卖过自行车,赚了上千块;他去一些广告公司里包下入户投递广告的活,组织同学一起干;有些商家组织活动需要迎宾小姐,他就在学校里拉起一干人马出发,自己当起了“经济人”……

  邬奇非喜欢带着帐蓬地垫去野外露营。玩着玩着,他看到了其中的机会:学校里都是年轻人,同学们一起集体到野外野炊,游玩,露营……这样的“二日游”不少班级都想组织,可装备呢?总不能买来用一次就扔掉吧。

  “来,我们出租装备,还负责全程的组织,每个人只收30块到50块。”邬奇非他们,就做起了这个生意。很快,这生意就“火”了,学校里当时几千学生,大多数班级都找过邬奇非他们“帮忙”。

  同时,在2004年初,邬奇非很快就盯上了刚刚出现的“淘宝网”,他的生意开始做到校外,作到义乌之外、浙江之外。

  接着,还在学校里念书的邬奇非想办法注册了公司,又开始在“阿里巴巴”上做起了更大的“公司之间”的生意,后来,他开始拿下不少著名品牌的独家销售权,再后来,他开始做贴牌生产的事情……现在,他自创牌子的产品也已经开始上市。

  “一切还只是开始。”这个“新”义乌人笑着说,“从买牙刷开始到现在,还只是开始。关键是我在走。所以我才要去学校设一个鼓励创业的奖学金,告诉大家,不断努力,一定有机会。”

  千年“老酒”,他们一家要酿出“新味道”

  这是一个再创业的故事,开头是从一句话开始的。

  “与其不断想办法去达到黄酒的酿造标准,不如我们把红曲酒单列出来成为一个种类,自己来制定一个行业标准。”

  听了陈铭的这句话,陈豪锋突然觉得,眼前的这个儿子“很有点新想法”。

  陈豪锋和妻子的创业史和许许多多义乌办厂的人一样,写满了无比的勤奋和努力,以及对机会的敏感和把握。老陈现在执掌着一个年产数千万的酒厂,位于义乌城南的丹溪。

  可虽然做了这么多年老酒,老陈却从来都把自己归在做黄酒的行列里,儿子陈铭的一句话却给老爸打开了脑子里的另外一扇门。

  “绍兴的黄酒是用麦曲发酵的,我们用的则是红曲,同算黄酒,毕竟还有差别,儿子说跳出来自己做,倒真是个新办法。”陈豪锋现在还这样和记者说,“我也听说过一句话,叫做‘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管理,三流企业做产品’,当时觉得能把我们的企业管理抓上去,产品立起来已经很好了,谁又会有定个新行业标准的‘野心’,想不到只有23岁的儿子却想到了,这两代人,真有点不一样。”

  现在全国做红曲酒的大概有超过800家企业,想出这个点子的,也许陈铭是第一个。

  这之后,公司开始积极和省里的技术监督部门联系,商量着手制定一个专门针对红曲酒的行业标准,目前,这件事正在全力进展中。

  想出这个点子,是陈铭的灵光一闪,但绝不会是他唯一的一闪。而想出这样的点子,和他上了大学,还听了不少培训课程不无关系。

  “我听过一门叫做‘盈利模式’的课程,一节课加上其后复训的收费就是15800,挺贵吧,可我觉得值。”陈铭这么和记者说,他也是这么和老爸老妈说的。当时,他在上课的时候就发现也有很多义乌老板也在听,就鼓动父母也去上上这个课。

  老陈已经四十七八了,曾经还觉得一把年纪进课堂似乎有点不好意思,“我的同学里,还有56岁的呢,赚钱不分年纪,听课同样不分的。”陈铭就是这样说服了父母。

  现在,他们这个企业里,投入在培训上的费用已经超过百万,换来的是集体的观念的提升和眼界的开阔。

  这不,他们原本只是做酒的,现在,已经联合有关科研单位,专门研究提取出了红曲菌种,分了不同的类别,有的用在酒上,有的可以制造成保健品,有的还能做醋。

  他们也在和当地有关部门商量,义乌也是有历史的地方,“朱丹溪”也是个资源啊,建一个“丹溪文化公园”可行吗?

  他们还在琢磨……

  “要把这个事业做的更大,对于我父母来说,是再创业,对于我来说,则是创业,可无论如何,还是一个意思:发展。在义乌,只有不断发展才有更多的机会和成功。”陈铭的这句话,让人印象深刻。

  创业学府,他们有的是澎湃激情

  贾少华最喜欢听的话:贾老师,我在阿联酋有客户,等我参加完毕业典礼我带你去阿联酋玩玩——老贾当然不会去占学生的便宜,可想想还没拿到毕业证的学生居然已经把生意做到那么远的地方,心里真是美!

  贾少华最愤怒的场景:大白天走进学生宿舍,还有人躺在床上睡懒觉看闲书——“有这么多课,这么多知识不去学,外面有这么忙的市场不去逛逛找找机会,居然懒着。”老贾总会很愤怒,幸好,这样的情况并不多。

  贾少华最感动的事:义乌小商品博览会的晚会开幕前,学院的大一新生已经在叫卖一两块钱的荧光棒,他们来义乌可不到一个月——“他们知道自己是来学创业的。现在马上就实践做了,难道不是最好的学生吗?”老贾打听过,这些学生都会亏,不过他不担心,这次亏了的,以后肯定能赚回来。

  贾少华是义乌工商学院的副院长,他有句大白话也是大实话:“义乌工商学院虽然已经是义乌的‘最高学府’了,可毕竟是三年制的高职大专,学生高考都是3、4百分,他们念书不行,但这不代表他们创业不行,我们学校就是要培养出高素质的新一代义乌商人来。”

  培养“新”商人,谈创业,先从打工开始。学院里有个这样的规律:大一的一般做做家教,打打零工,培养培养“情绪”;大二的开始兼职做翻译,带带一些客商去市场转转,积累积累“人脉”;而到了大三,靠着前面打下的基础,不少人已经开始成为外商的代理,或者直接拿货在网上做起了生意。而毕了业,这样的学生,还需要担心什么呢?

  有个例子听了挺让人惊讶:今年国庆长假,学院办公室副主任徐美燕陪着温州大学的老师们在小商品城参观,徐老师说:带着成团外商逛市场的“导游兼翻译兼解说”,估计大多数全是学院的学生。温州老师们不信,那天下午在市场里问了二十多个,结果“全中”。

  说起这个事情,徐老师也有些得意:“我为何有这样的把握啊?因为现在把这些外商组织进来的,都是我们学校历年的毕业生,他们都喜欢带着师弟师妹干。这几乎已经成为传统。”

  就在今年开学后,学校在升入大二大三的1000名学生中做了一个调查,去年一年,学生们打工或者创业的纯收入,居然超过2500万。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学生在忙碌着,打工,或者创业。贾少华说了两个字的原因,氛围:“身边是都在忙碌的同学,而眼前更是许多已经成功创业的师兄师姐,被感染,受影响,于是,便有更多的学生动起来,而我们这个学校也融入了整个义乌创业前进的更大环境中。”

  如此天时地利人和,对于这所学院的八千学生来说,“创业”二字早已深深扎根心间,发芽只是迟早的事情。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创业创新,迈向更高台阶
·省人大常委会中心组举办专题学习会
·王建满:学习先进拓思路 创业创新谋发展
·夏宝龙:把创业创新落实到经济社会和区域发展各方面
·夏宝龙强调:抓好师资学科建设推进高校创业创新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Copyright © 1999-2015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