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的盛世危言
——义乌“解放思想,创业创新”背后
义乌的危机感含有“提前量”
2008年2月28日,家住浙江省义乌市杭畴村的冯汉胡在自己门口放着一个小黑板,上面写着“招烫袜工2名” 。“今年招工特别难,跟大家一交流,情况都差不多。”今年60岁的冯汉胡,从1985年就开始在自己家里生产袜子,现在家里30多台织袜机器,20多名工人。
数月前,义乌市委书记吴蔚荣来村里调研时,对老冯和村子的发展现状显出些许惋惜。
他在一个场合感叹:杭畴村是义乌做袜子最早起步的村,有近20年的历史,但现在机器设备还停留在最传统的织袜机上。想想看,宗谷音、翁荣弟最初的时候也是骑着破自行车、拖着拖鞋,到他们村里进货的。
宗谷音、翁荣弟分别是梦娜控股和浪莎集团的老板,他们的公司已成长为中国顶级袜业企业
在华东理工大学行政管理系主任叶海平教授眼中,老冯这样的模式,是典型的家族式管理,技术含量低,容易被人复制,势必面临着越来越惨烈的竞争,而这正是整个义乌模式的缩影。
“义乌发展到现在其实是遇到了一个瓶颈。突破这一瓶颈,涉及到观念、制度、政策等一系列的问题。”叶海平教授说。
义乌拥有全世界最大的小商品市场,市场正是由老冯这样成千上万个老板“撑”起来的。在劳动力成本增加,人民币升值等因素下,他们能赢得未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