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访杭州车站拉客族 多头管理下的微妙生存>>
记者直击 拉客族的生存之道 怎么管理 为何难以根治
浙江在线1月18日讯(记者 童俊)在火车站二楼的售票处门口,围了一群“红马甲”。其中一名中年妇女,染了一头棕黄的头发,她叫兰姐,据说是这帮人的“组长”。
见陌生人与自己搭讪,兰姐显得很谨慎,一再质问是否是记者,当确认“记者”身上没有录音笔、相机、摄像机时,她逐渐打开了话匣子。
兰姐今年50岁,杭州本地人,就住在火车站附近的老房子里。10年前,她下岗了,那时杭州火车站刚刚落成,她就瞅准机会,成为了杭州火车站最老的一批“拉客族”。
刚开始,火车站拉客的人还不多,生意还好做,一天能挣上百元。随着外来拉客族的不断涌入,抢生意的人越来越多。据她估计,目前在火车站广场一带的拉客族有近300人。
其中以安徽人、江西人、浙江的江山人居多,杭州本地老居民只有十几个人。
做这行生意,不是嘴巴能喊就好了,还得靠脑子。
干了10年的兰姐讲起门道来头头是道。要会“瞅”人,有些新手,拿着牌子就往人群中冲“住宿不,坐大巴不”,旅客们很少会搭理他们。要看旅客的眼神,像外地人模样的人或者看着你的人,这些都是潜在客户。像手上拿着地图的,很可能是来旅游的,你就可以向他推荐线路。
嘴巴要“甜”,干这行嘴巴要甜,得能忽悠,说的天花乱坠,听得稀里糊涂。“不过,违法的事可不能干。”兰姐笑着说。
对犹豫不决的旅客,要“追”,厚着脸皮,紧追不舍,要想方设法将他拿下。有一次,兰姐追客人从火车站一直追到了市三医院。
还会要打“心理战”,懂得察言观色,抓住旅客贪便宜的心理。在旅客中,学生和外地务工人员往往成为拉客族瞄准的对象。
【纵深】拉客族背后的利益链
兰姐是某旅行社雇用的,证件和红马甲的费用都是旅行社缴纳的,半年2000多元。没有基本工资,也没有养老金等福利,一切收入就纯靠自己本事,多拉多得。
“干这个活发不了财,也就够养家糊口。”兰姐说,多的时候,一天十几个,少的时候,一天都没有收获,一个月忙下来,也就2000元左右,她最少的一个月只有500元。
兰姐主要拉旅游线的客人,也做大巴车和住宿的生意。冬季是杭州旅游的淡季,一天下来,旅游线的客人寥寥无几。
去上海的大巴票60元,每张票可以提成5元,住宿80元的标间,提成5元到10元,客人住得越高级,提成也越多,500元的套间,客气的老板就会给100元的提成,但是这样的好事难得碰到几回。
这时,两个穿红马甲的拉客女不知为何在售票厅门口吵了起来,旁边一名拉着行李箱的男子不知所措地看着。
“这里也是一个江湖,三教九流都有的。”兰姐苦笑着说,又是为了生意。有时候,一个人正在和客人商谈价钱,另外一个人就插进来,以更低的价格把客人抢走,就会发生争吵,甚至动手。特别是有些人仗着人多,很霸道。
“有关部门不管么?”
“这里面的水很深呢,我也不敢多说,怕饭碗砸了。”兰姐把记者拉到一边,用手指朝天指了指。
在火车站一楼的广场上,来自江西赣州的48岁的杨大姐正忙着招揽客人,今天她还没开张呢。以前她都是在火车东站拉生意的,东站马上就要封闭施工了,她嫌去萧山太远,就过来了。
她和几个老乡合伙开了一家小旅馆,在秋涛路上,但是附近都是一些出租房,客源有限,生意不怎么样,只能来火车站拉客人。
后来就买了一辆二手面包车,每天在火车站接送客人,她和几个女的负责拉客,她丈夫负责开车。
为了逃避交管理费,她们就在广场的一个角落,车就停在路边。不但要和运管等部门打游击,还要防止其他有证的拉客族“告密”。
生意好的时候,能拉上二三十个人。特别是在春节后的返程高峰,那时候生意就特别好。
杨大姐说,现在生意不像以前好做了,管得严了,她们就要偷偷摸摸的,旅客对她们拉客的印象也不好,很多人都选择网上预订宾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