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讯 盘点2010年省人大常委会履职记录,透过一些大事和亮点,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立法、监督工作无不围绕中心工作,始终把促进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履职重点。
柴米油盐涨价了,跟老板商量一下,工资也要跟着涨起来。在慈溪民营企业劳特电器有限公司打工的韩梦蝶这个月又加了100元工资,平均每月能拿2000元,“在企业,不仅有职工代表大会为工人说话,而且一年至少一次的工资协商,让我们在工资方面也有发言权。”
在浙江,越来越多像小韩这样的普通职工,能跟企业主在工资上讨价还价。目前,我省有近2000万名农民工,民营经济的发达,伴随而来的是复杂的劳动关系。去年,省人大常委会面对新形势下的劳资关系,制定《浙江省企业民主管理条例》,要求所有企业都要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并新修订《浙江省集体合同条例》,规定在物价上涨、本地工资指导线提高等情况下,职工可以要求加薪。这些条例的制定和修订,不仅撑直了职工的腰板,也使得劳资关系更加融洽、和谐。(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去年,一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牵动民生大事的地方性法规在我省制定:《浙江省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的制定,有利于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浙江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浙江省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条例》保障妇女、儿童、老年人权益,促进家庭关系和谐;《浙江省消防条例》强化火灾预防、应急救援及其法律责任……这些相继出台的地方性法规,无不是代表民意、关注民生,推动解决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一年来,省人大常委会带着感情体察民生,带着信念坦诚建言,带着思考积极履职,监督工作的重点一次次指向民意关注的热点。
去年4月,全省范围的水污染防治执法检查启动。省人大常委会检查组奔赴全省各地,对饮用水源保护、跨界河流断面水质达标及考核、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水收集和处理等方面进行重点检查,针对我省水环境保护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要求省政府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提高城乡污水处理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
生态文明建设、经济转型升级、“十二五”规划编制……这一个个关键词无不承载着发展的热望和百姓的呼声。一年来,田间地头、生产一线、施工现场,都留下人大代表调研的身影。省人大常委会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决策的贯彻落实,密切关注宏观经济运行,深化财政预算及政府性债务的审查,加强对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的监督,并听取和审议了省政府的专项工作报告。这一件件获得赞誉的工作背后,凝聚着代表履职为民的辛勤汗水。
这一年,浙江百姓深刻体会到,一系列涉及民生的热点、难点问题不仅有新进展,而且自己的利益主张在民主法治进程中得到充分表达。
“我认为,监督交通违法,交警人力有限,可以让老百姓参与进来。”在众人注视下,马军建的声音有点发抖。连续多天的准备,一早从永嘉赶到杭州,就是为了这一刻——参加省里的道路交通安全执法工作公听会。
去年9月6日,省人大常委会首次举办公听会,邀请热心群众针对道路交通安全执法工作的难点热点,向省人大和省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献计献策。当天,来自9个市的42位市民争着发言。他们当中,年纪最大的83岁,最小的21岁,来自各行各业,有普通市民,有退休干部,有电动车生产厂商,还有交警。
如何充分发挥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优势,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途径,更准确地反映民意,更有针对性地接受监督,省人大常委会正在积极探索完善。
去年,省人大常委会首次对省政府工作进行满意度测评。在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18次会议闭幕会上,省人大常委会委员通过投票,对省政府关于农业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实施情况审议意见处理落实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成为监督工作的一次创新。
公开征集意见、公民旁听、网络视频直播、监督工作情况通过媒体依法及时向社会公开等已成省人大常委会工作的常态,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解决。常委会还组织进行法规草案调研,举行公听会等直接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
一年来,省人大常委会作出决议决定5项,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17件,通过15件,批准杭州、宁波两市和景宁畲族自治县报批法规25件,听取审议工作报告14个,开展执法检查5次,较好完成了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随着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召开的临近,省人大常委会承载着人民的重托和期待,新起点、新征程又将从这里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