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1月17日讯
杭州财政局的一位干部,车改后一直开私家车上下班,每个月有1600元车贴,基本够用,这位干部很满意。自己的车随时开,工作效率也比以前用公车时提高了不少。
杭州车改一年多,车改单位公车支出,节约超过三分之一。
但是,车改还是出现了不少难点:车改和保障工作用车如何协调?杭州车改车贴的动态机制怎么动,是和油价挂钩浮动吗?不少单位上级调配的系统工作用车如何处理?
昨天,一份名为《破解公务用车改革困局,加快推进我省公车改革步伐》的集体提案,来得很及时。
实例:杭州车改满意率高达90%以上
早在2001年,浙江就开始探索公车改革。杭州在2009年推行的杭州市级机关公车改革,作为一个相对科学全面的改革模式,受到全国各方的肯定和好评。
杭州车改一年多,车改办曾做过调查,发现车改得到大多数机关干部的拥护,满意率在90%以上。
不少干部举双手赞成车改,因为,以前单位接待任务很多,现在没有了公车,也就少了不少接待任务。还有不少领导开始自己开车,不像原来有专职司机,酒也喝得少了不少。
杭州市车改办提供的最新消息显示,杭州市目前56家市级机关单位取消原有公车参加车改,涉及4000多名机关干部、371名驾驶员和417辆公车,市局(副厅)级以下一律取消专车,大部分公车都向社会公开拍卖。杭州市下辖的萧山、余杭、江干等八个区级单位,也已完成车改。
今年,除公检法等部门外,杭州其他所有市级机关都将不留公车,所有在编、在职、在岗人员,将全部参加公车改革。
问题:补贴标准差距悬殊,车改不彻底
这个提案中,提到了在车改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新问题:
一是车改不彻底,容易产生新的问题。
各地车改,都有一个普遍特点,那就是:改革只在基层或中层干部中进行,同一地区的上级部门进行了改革,下级部门却没有改;
同级政府中,有些部门进行了改革,有些部门却没改。这种不彻底、不太触及主要矛盾的局部式改革,必然形成“谁改革,谁吃亏”的“负激励”局面。
实施车改的上级部门、行政机关向下级部门、企事业单位转嫁车费,甚至直接要车,容易造成既拿车贴又坐公车等负面问题。
二是补贴标准差距悬殊,影响工作积极性。
发放“车贴”,是车改的主要措施。由于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车改模式、适用范围、公车管理、补贴标准等存在较大差异,有些公务人员因交通补贴费用难以与工作岗位性质和实际工作量挂钩,产生不满情绪。有些因吝啬交通包干费而不愿外出执行公务,导致攀比失衡,甚至消极怠工,影响了工作积极性。
三是宣传沟通不到位,现实阻力大。
改革过程中,部分行政官员还存在一定的“官本位”思想,认为取消公务用车,有损形象,缺乏公车改革的积极性。
车改“货币化补贴”,得不到广大机关干部和司勤人员的有力支持,容易引发新的矛盾和公众的不满,给车改带来了阻力。
建议:
为全国走出
一条省级车改新路
提案建议,浙江要以杭州等地车改试点为经验积累,率先在全国走出一条省级车改模式。
建议成立省级车改领导小组,明确公车改革范围主要是“公务用车”;
建议采用杭州市核定交通费补贴的做法,核定合理的交通费补贴;车贴使用区域打破行政区域,将杭州周边地区都纳入这一范围。
设置公共交通经费,各单位年度经费预算中保留个人车贴总额的10%作为公共交通经费,用于保障车改单位大型公务活动接待、重大应急突发事件处置、重要执法公务活动、特殊机要文件专递等专项集体公务活动。
公车改革的“货币化”补贴覆盖到每一个公务员,并把车贴打入市民卡中,规定车贴只能用于与公务交通有关的支出,不能取现,不能在商场、超市等消费,确保车贴专款专用。
加大与公众的沟通交流,尤其是对车改方案设计和实施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和细节,要让公众知情。比如,杭州车改办及时回复政务论坛上网民对于车改有关规定的质疑,起到了很好的解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