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谈会现场
浙江在线1月17日讯(记者 李利)人不吃饭可以活10天,不喝水最多活5天。水对环境和生命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今天上午省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举行的“水资源保护”专题座谈会上,委员们踊跃举手,争相发言,畅谈对水资源的理解,为今后我省的水资源保护工作建言献策。
要转型升级也要低碳环保
“在刚刚过去的十一五期间,水资源的治理和保护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座谈会一开始,省政协人资环委主任李玉柱就拿过了话筒,“吕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目前我省八大水系、运河和主要湖泊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73.7%,比2005年提高了18.1个百分点。”
“成绩是有的,但是问题也很明显。”李玉柱说,“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村污染突出、基础设施不完善、监管不到位和水质保护意识淡薄是主要原因。”
李玉柱建议,在“十二五”建设中,经济发展的速度要与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相统一,不能让水质污染成为经济发展的代价,真正做到低碳环保的转型升级。
政协委员李玉柱在发言
运用科技创新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
相对于李玉柱主任对水资源保护的全面概述,省政府参事于涟女士说得更加具体。“应该用科技创新来支撑水资源的保护。”她说,“浙江是水乡,河网密集,地形复杂,小流域综合治理才是我省水资源保护的重点。”
于涟进一步建议,投入更多的科研力量研发小流域村镇生活和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废弃资源再生,循环利用的高新技术。探索小流域环境综合整治的产业化技术模式,继而为发展低碳、生态、高效的产业升级提供支持。
在于涟的发言过程中,许多委员都纷纷点头表示赞同。浙大环境与资源学院长江特聘教师杨肖娥补充说,这种小流域综合整治不仅适用于浙江,更能推广至全国。
循环利用也是一种资源保护
在座谈会上,湖州市政协副主席、民进市委会主委、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沈琪芳提到了“中水”,并给大家上一节“水循环”的课。
“中水”是指各种排水经处理后,达到规定的水质标准,可在生活、市政、环境等范围内使用的非饮用水。因为它的水质标准低于生活饮用水,但却高于允许排放的污水,处于二者之间,因此得名。
“根据《浙江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2009年全省用水量213.5亿立方米,其中包括生活用水24.9亿立方米,生产用水168.7亿立方米,城市环境用水19.8亿立方米。这里面除了居民生活用水外,都可以用中水来解决。”沈琪芳搬出了数据,“如果把经过处理的污水作为一种新的水资源,加以利用。那就可以减少城镇对自然水的需求,消减对水环境的污染符合,维持水资源的健康。”
然而对于“中水”的运用沈琪芳认为主要还存在两大难点,首先就是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现在的排水管网布控中没有“中水”的管道,直接影响了“中水”的利用,而要完成管网的布设也非一早一夕的事情。另外就是水价这个杠杆,只有“中水”的价格大大低于现在的水价,让老百姓觉得有利可图,才能促进中水回用的普及。
政协委员闫彦在发言
保护水资源应从教育开始
“不要让眼泪成为地球上最后一滴水。”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的闫彦是参加这次专题座谈会的教育界人士。她的建议就是推广让人了解水、善待水、欣赏水、保护水的教育。
闫彦曾经与学校研究院同事耗时近一年,走遍了浙江水系的八大源头。在走访中发现,人们对水资源的漠视是造成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闫彦说:“现在政府对水资源保护的投入的确很大,但是很多人感兴趣的是工程而不是水。结果就导致了很多晒太阳项目,对于水资源的保护没有起到作用。”
闫彦介绍说,“为了让大家真正地认识水,我们学校开设了全国唯一的特色水教育课程。具体说就是水历史、水文化、水资源、水警示、节水型社会建设这五名课程。只有通过教育让人意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才能从根本上保护我们的水环境。所以我建议其他学校也能推广这种教育,让它走进中小学,走进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