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子弟兵,永远是最值得依靠的人。和平年代,也显英雄本色。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6周年,浙江在线今起推出和平年代的军情解码——走近子弟兵和他们的“伙伴” 系列报道。浙江即时报记者来到军营和哨卡,走近这群最可爱的人,记录他们在工作、训练、生活中的精彩瞬间,感受他们对使命的坚守。
桥面巡逻
“一座桥”名片:钱塘江大桥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之南,六和塔附近的钱塘江上,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双层铁路、公路两用桥。
浙江在线杭州7月24日讯(见习记者 刘永拓)“我们的任务,第一点,桥!”47年前,武警杭州支队三中队战士蔡永祥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话。为了这个目标,18岁的他献出了生命。47年后,他的战友们仍日夜与桥为伴,守护着它的安全。
蔡永祥口中的“桥”,是指建造于1937年、至今仍在服役的钱塘江大桥。
武警杭州支队三中队就是这个连接沪杭甬铁路、浙赣铁路交通要道的守护者。他们是武警内卫系统至今为止唯一获得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的基层队伍。
大桥全长1453米,桥上共有10个岗亭,以及不定时巡查的流动岗。
一岗一哨,寒冬酷暑,经年累月的坚守,这是常人难以承受的一份艰辛。
便民服务
坚守:官兵个个都是太阳曝晒过的古铜色皮肤
1966年10月10日凌晨,764次列车由钱塘江大桥南岸向大桥驶来,7号哨蔡永祥借着列车的灯光,发现桥头横放着一根大木头。千钧一发之际,蔡永祥冲着列车跑去,奋力抱起木头跳出铁轨。列车和乘客脱离了险境,但是蔡永祥却牺牲了。
如今,营区内矗立着烈士的雕像。在蔡永祥精神的感召下,三中队官兵将守桥这份责任看作人生之路的起步。
“钱塘江大桥共有10个岗哨,分布于公路、铁路和水路……”在三中队当兵已经第8个年头的刘磊介绍着他熟悉的岗哨。
站岗不仅要注意力非常集中,随时观察桥面动态,还得耐得住寂寞,忍受得了风吹日晒。
刘磊说,2008年以前,执勤时都是站在岗亭外面的。每逢夏季,除了酷热难耐,蚊虫也很多,而冬季则是寒冷,再加上大桥上的风,更觉得冷。
现在岗亭内配备了空调,炎热的夏季,战士们不用接受高温“烤验”了。尽管如此,三中队的官兵个个都是太阳曝晒下形成的古铜色皮肤。
一排长潘文璞介绍,为了全方位观察大桥动态,上层公路岗亭的四面墙都是玻璃结构。每天从日出到日落,阳光都直射玻璃房岗亭,虽然官兵们在空调房里执勤,但是紫外线还是避免不了的。
除了这些固定的岗亭,中队还安排流动岗不定时巡查全长1453米的大桥。通过固定岗哨和流动岗哨的配合,三中队尽心尽力地保护这位“出生于1937年的76岁老人”的安全。
变身:守桥战士同时还是公安交警消防警
谈到职责,潘文璞说:“我们中队的职责就是‘保护大桥安全,处置突发事故’。”作为守桥人,他说得很轻松,但是三中队的职责却非常重大。
从抗击台风到洪水中抢救群众,到疏导桥上交通,再到劝导失意者放弃轻生,甚至抓捕犯罪分子,三中队以一个多功能队伍的姿态在护桥、爱民。
大桥上层是双向单车道的公路,一有交通事故发生很容易造成交通堵塞。必须先由中队的战士先疏导交通,救援车辆才能进去,这时三中队官兵是交警。
大桥下层是铁路,有些人流浪者,想顺着铁轨走回家,误闯大桥非常危险。中队会进行救助,安排他们乘车回家,这时他们是公安民警。
有时,守桥的武警还是消防武警或缉毒民警。
大桥岗亭的执勤官兵都配备有对讲机,随时和中队保持联系。一有突发情况,哨兵的及时报告通过对讲机传达到中队,而中队则根据现场情况,将武警官兵“变身”成为需要的兵种或警种。
帮助迷路少年
敏锐:一包粉末顺藤摸瓜
今年2月21日凌晨1点刚过,空气中弥漫着丝丝寒意。值班哨兵从视频监控中,发现有人往营区扔了一包疑似毒品的白色粉末。估计是毒贩发现情况“危险”,想隐藏毒品,慌乱之下却扔进了营区的围墙。
接到哨兵报告后,三中队队长刘超立即带领几个战士前去查看。
作为以守桥为主责的武警干部,刘超不敢轻易判断眼前的白色粉末就是毒品。他立即联系南星派出所,请缉毒民警前来处置。
“当时来了两位缉毒民警,我们商议后觉得扔毒品的人还可能回来取,于是决定在营区附近蹲守。”刘超说。
果然,凌晨三点多,有人试图翻墙进入营区。“从当时的情况可以判断,翻墙人就是冲着之前的毒品来的。”刘超说。
在寒风中蹲守了两个小时后,刘超带领战士们和缉毒民警一起上前,当场制服了两个毒贩,另一名毒贩驾车逃走,最终被上城交警队截获。
刘超带领守桥战士们协助缉毒民警当场缴获冰毒1000g,又从毒贩身上搜出三小包100g的毒品及一张某小区的门禁卡。
“他们的住处估计还有可能藏毒,得赶紧去查。”刘超向缉毒民警建议道。果然,民警在毒贩的住处搜查出700g冰毒,总共查缴毒品1公斤。
根据三中队的统计,自1983年以来,官兵从钱塘江中共救出遇难群众和轻生者343人,排除重大险情33起,收留送返迷途儿童167名,抓获不法分子100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