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省人大代表、温州市长赵一德,解析温州“碳汇”样本
浙江在线01月30日讯 据《今日早报》报道在省“两会”上,“低碳经济”、“低碳社会”等名词被热议的同时,许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关注着另一个名词:“碳汇”。碳汇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在温州,市委书记邵占维和市长赵一德,以及众多企业家,纷纷捐资购买碳汇。今后,我省也将积极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以积累碳汇为目的的造林和森林经营活动。
昨天,记者邀请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畅谈“碳汇”。
●名词解释
碳汇:一般是指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
1997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承认森林碳汇对减缓气候变暖的贡献,并要求加强森林可持续经营和植被恢复及保护,允许发达国家通过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开展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将项目产生的碳汇额度用于抵消其国内的减排指标。
企业捐资碳汇实现双赢
记者:目前,温州已经有多家企业作为发起人,加入中国绿色碳基金温州专项,并捐献巨额资金用于植树造林,获得碳汇。企业捐资用于碳汇林,是抱着怎样的动机?
章文琼:社会关注环保、低碳,企业家捐资造林,获得碳汇,是走在最前沿的。我觉得企业家捐资建碳汇林两方面动机都有。生态保护取得生态效益,又和经济附加值划上等号,又与国际接轨,两种动机并存无可厚非。
赵仁川:企业,特别是一些排放量大的企业,你的电消耗多少,煤消耗多少,算出排放了多少二氧化碳,根据这个量,算出需要多少钱来植树造林。这样我觉得有几个有利的方面:一是有利于空气质量的改善;二是推进生态建设;三是惠利了很多人,特别是一些贫困的农民,因为种树可以赚钱。
隗斌贤:我省森林覆盖率居全国前列,但吸收二氧化碳只占当年排放总量的17%,碳汇功能还有巨大潜力。为此,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来加强生态公益林、重点防护林、平原及城乡绿化建设。
未来我们要打造低碳社会,企业家捐资造林,是社会责任,同时,因为碳汇标准可以交易,也是为自己积累碳汇交易资本。
碳汇交易或可纳入金融领域的创新
记者:根据《京都议定书》,国际碳汇市场应运而生,碳汇到底能不能作为指标出售?
章文琼:我个人认为,碳汇指标交易成熟起来的话,这可以纳入金融领域的创新,比如石油、大豆这些指标,将来都可以进入市场交易。前提是政府引导下,出台法律法规,对碳汇能有一个量化的指标,规范市场交易。
赵仁川:我觉得应该是可以出售的,这就是经济化。不过关键的是怎么去订这个指标。建议可以根据排放量和高能耗两方面来订这个指标。
隗斌贤:目前碳汇交易还只能是“纸上谈兵”。一般来说,碳交易主要是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碳排放权的交易,这在我省很多地方都在开展。另一种就是碳汇的交易,规则比较复杂,一片森林如何计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碳汇交易后的收益怎么分配,这些都是问题。
碳汇林业创造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记者:对于碳汇林业,政府需要做怎么样的扶持?
章文琼:政府站在全局,在技术上给予指导,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关键是政府站在社会事务管理者的角度,做好与国际间的衔接,碳汇指标的交易才能真正实现。
赵仁川:首先,政府应该制定规划。同时对有科研能力的企业进行扶持,提高植树的效率。
另外,要改变大家“只种不砍”的错误观念,只要科学地规划好,种树和砍树并不矛盾,反而还可以创造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隗斌贤:政府一方面要加强宣传和引导,最重要的是要研究碳汇交易的实施办法和政策措施,还要落实试点方案,可以选择一两个试点,相关部门也要落实责任。
碳汇市场化运作需要政府引导
记者:温州现在有个中国绿色碳基金,现在的定位是公益基金。但该基金已经确定了未来市场化运作的构想,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章文琼:对商人而言,投身公益事业同时也会追逐利益。如果碳汇将来可以进入市场交易,形成产业,这对大家而言是多赢的。
站在政府的角度,首先要主导公益性,把握好碳汇的社会收益和经济收益之间的度。
赵仁川:我还没有听说这个基金。但我认为,如果说本意是公益的,就不应该延伸到产业链上去。
隗斌贤:捐资植树造林的公益基金,设立市场化运作的构想,这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市场化运作后,可以吸收更多的民间资本,增加碳汇量,对于我们生态浙江的建设是有利的。但这个过程也可能会出现负面影响,需要政府来引导,趋利避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