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杭州1月28日讯(记者 童俊 通讯员 王瑞旻 王颖)离最近的医院不到两公里,拨叫120后50分钟才送到,最终死者家属向杭州市急救中心索赔81万元。这起事件,让省政协常委、农工党浙江省委会副主委张波委员记忆犹新。被老百姓视作救命车的救护车,却因不能救急而被推上风口浪尖。
在昨天政协的即席发言中,张波委员在短短的5分钟时间里,呼吁要重视120急救“边缘化”问题,尽快将急救中心纳入公共卫生保障体系建设。
120急救到底怎么了?遭遇边缘化境地
据不完全统计,自2006年至2008年的3年间,全省11个地级市急救中心共接调度电话达391万余次,救护车出车次数高达58万余次,运送抢救了危急重病患者达51万余人次。
对此,省政协副主席、农工党浙江省委会主委、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主任姚克说,我省院前急救工作离“卫生强省”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
姚克 |
经过调查,他们发现急救车辆不足和急救设备的简陋,急救收费偏低等诸多问题极大地制约了急救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方面,财政补偿严重不足,指挥调度各自为政。目前急救中心人员经费的60%—70%要靠急救中心的事业型收费来维持,缺乏后续的投入保障,使有的急救中心出现了举步维艰的状况。
一方面,全省各地建设差距悬殊、车辆设备不足且简陋。全省共有250辆救护车,属于抢救型的只有75辆,有负压车15辆,其余均为普通运输型救护车。急救车辆配备全省严重不足,全省没有一个地级市和县(市)急救机构达到城市每5—8万人,农村每10—15万人配置一辆救护车的急救中心、站的基本标准。急救车辆的“带病”上路和急救装备的“落后”,已严重影响到120急救的运送能力和救治安全,也为引发医疗纠纷埋下了隐患。
尤其借助网络医院加盟急救的做法,导致参加急救的医疗机构出车时,不顾违背“就近、就急、病人自愿”的急救原则,反而舍近求远、甚至绕个大圈子也要拉病人回本院救治,为“黑车”冒充“120”非法营运留下了空间。
同时,机构人员被“边缘化”,工作队伍弱、人员不足,严重影响了急救力量的提升。
120急救工作更需要政府“急救”
对此,省政协常委、农工党省委会副主委张波指出,急救中心作为公共卫生保障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应配置足量的急救车辆和人员,按照急救人口服务半径和10分钟反应时间圈的要求,尽快建立健全医疗急救网络,打破各自为政的急救“信息”孤岛,把全省急救资源统一到共用的急救网络平台上。
“面对突发公共卫生的剧增和人们健康需求的高涨,需要合力打造120急救体系,加强行业监管,形成多部门齐抓共管的应急救治体系,”张波说,要尽快出台《院前急救管理条例》,统一救护车喷图标识和救护车医疗器材药品配备标准。
急救车辆作为特种车辆,执行救治任务时,行人、车辆自觉礼让,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法》相关规定“不受行驶路线、行驶方向、行驶速度和信号灯的限制”确保救护车优先通行。加快整合110、119、120、122四种警力,探索推进多警种联动机制。普及公民自救、互救知识,培育公众的救死扶伤精神,确保救护车真正发挥救命车的作用。
“120急救这项工作更需要政府‘急救’。”这是政协委员们的呼喊。
在姚克、张波等委员看来,未来的120急救中心,应该分布在城区的几个点,一旦“接警”,医务人员和车辆能迅速行动,就近抢救病人。
名词解释:
院前急救,就是指从第一救援者到达现场并采取一些必要措施开始直至救护车到达现场进行急救处置然后将病员送达医院急诊室之间的这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