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杭州1月16日讯
记者 张丹丹
浙江省“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坚持把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工业现代化,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实施品牌大省和质量强省战略,打造具有浙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这一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成为两会代表和委员最关注的话题之一。
民营经济的活力曾经为浙江工业发展带来巨大动力,当浙江传统产业面临转型升级时,这份活力是否还能一如既往发挥作用?省人大代表、浪莎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翁荣金和省政协委员、省经信委法规处处长陈建忠均认为,转型期间,政府部门“有形之手”的作用同样十分重要。
从“十一五”后期开始,浙江传统产业已经面临不得不调整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困境:浙江存在煤、电等能源的缺口;原材料价格、人力成本不断攀升,浙江企业原本拥有的利润空间正在丧失,并有被国内中西部地区和国际新兴市场代替的趋势。在国际环境中,汇率风险、技术贸易壁垒、绿色壁垒、企业社会责任认证等约束日渐明显。
“十一五”期间,我省已着手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成效卓然,但从根本上看,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简而言之,多数企业还处于模仿竞争阶段,创新能力不强。
我省要达到现代产业体系的目标,首先要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方面有重大突破。翁荣金认为,我省传统块状经济,要向现代产业集群发展,就必须建立合理产业分工,完善产业链,扩大市场占有率和规模,具备较强的创新研发能力和培育知名品牌。同时,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效应。因此他认为,“十二五”期间,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要有新的突破,政府部门要为龙头企业和块状经济提供更为优惠的政策和有利的发展条件。
其次,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实现明显的突破,更需要政府部门这只有形的“手”。陈建忠表示,战略性新兴产业,从另一角度,也可以理解为尚未形成产业的新型产业规划。在这样的背景下,民营经济投身战略性新产业,总会有风险大、投入大的顾虑。当传统产业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而新兴产业又吃不准的时候,我省不少制造业企业就投身房地产等非制造性产业,或者通过转移生产基地来维持低成本运作,我省有些地方产业已经出现空心化迹象。
浙江的民营资本十分丰富,如何将他们引入战略性新产业?陈建忠表示,政府需要加大主动引导的力度,通过主动设计,主动组织,并给予财政配套投入和机制创新的支持,加快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取得突破性进展。“例如,政府部门可以建立一些产业投资基金,引导新型产业发展。再比如,眼下热门的海洋经济新兴产业,政府部门可以牵线搭桥,通过引进央企资本、外资等,与省内民营资本合作,促成大产业、大项目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