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杭州1月18日讯
“有个问题,可以帮我问问代表委员吗?”今天一早,在去采访的路上,“的哥”骆师傅对记者说,“我的孩子学理工科,对科研方面很感兴趣,但现在总看到科研造假的新闻,有点担心。”
科研领域本该是一块净土,如今却正在被污染。一些代表、委员对此忧心忡忡。
利益刺激泡沫
“随着政府对科研越来越重视,支持力度也在加大,各种物质和精神上的激励政策相继出台,升职、评职称、奖金都和科研成果挂钩。”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已经30多年的省人大代表、省民革副主委张解放认为,正是在一些利益驱动下,一些科研学术人员变得心态浮躁,某些制度性的缺失又为科研造假者打开方便之门。
一名副教授升到教授需要5年时间,这其中也有不少破格提升的例子,破格看的主要是学术论文、科研成果。
“即使是5年,对整个科研过程来说,时间也短。”省政协委员、浙江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院长杨杨说,科研本身有不确定性,可能很快成功,也可能花费多年,最终还是失败。现在学术评价体系不完整,而整个社会又急功近利,过于注重所谓的成果,对科研失败缺乏宽容,“很多人受到社会影响,受到考核、提职、升级等压力,一心想多出成果、快出成果,但又不敢面对失败,就容易导致造假。”
行政干预过多
整个科研环境已经“变味”?面对这样的质疑,代表、委员坦言,行政干预过多,必然导致这样的结果。
“高校工作负担重,师生比过小,老师又要教学,又要搞管理,又要争取科研经费,到最后,往往没有时间和耐心认真做研究。”杨杨对目前高校教研环境很担忧。
“有权力的人也许可以拿到更多科研项目,并得到更多科研经费,但未必真正在做研究。科研项目申报中,不公正、不公平现象时有发生,缺乏有效监督。”张解放认为,现行的学术评价体系必须改革,科研成果要更多地追求质量,克服以数量作为评价成败的依据。
由于专业性强,科研领域造假往往很难鉴别。许多代表、委员建议,在科研成果评价上,不仅要看论文、获奖,更要看成果转化。杨杨提出,在应用技术研究方面,要鼓励与企业的合作项目,这些成果大多要转化为企业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方法,需要产生企业的效益,容不得半点造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