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原创新闻 > 最新突发  正文
“清明解乡愁”系列报道之②
有人抱团回乡有人遥寄相思 浙江“移民”清明思乡浓
2015年04月03日 10:43:46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浙江在线 记者/黄兆轶
【摘要】 对于世代繁衍的本地人,清明是一柱香、一捧土、一份哀思,而对异乡人来说,“清明”这两个字,就是对遥远故土的一抹淡淡的乡愁。

  【前言】:在历史的链条上,清明节肩负起了文化传承与变革的重任。“父母在,不远游”的孝道更是让“叶落归根”成为一种深孚众望的美德和灵魂的最终归依。因此,无论你漂泊到哪里,家是你永远的牵挂,祖先的墓地永远羁绊着你的脚步,你的心总是在无尽地张望着先人的所居之地。

在杭15年的“的哥”张志毅收到了清明家人祭祖时拍下的照片

        浙江在线杭州4月3日讯(浙江在线记者/黄兆轶 首席编辑/赵洁)仲暮春之交,即是一年祭祀之时。传承2500多年的清明节,不论经历何种时代变迁、习俗演化,扫墓祭祖一直都是主旋律。

  对于世代繁衍的本地人,清明是一柱香、一捧土、一份哀思,而对异乡人来说,“清明”这两个字,就是对遥远故土的一抹淡淡的乡愁。

  王志良是个“老”移民,64岁,祖籍绍兴,家族迁居杭州七堡160余年。历经7代,清明节马上到了,王家人思念的依然是醇香的绍兴老酒就着倒笃菜。

  张志毅,算是“新”移民,36岁,祖籍甘肃陇西,在杭务工15年。一日三餐的馍馍面条变成了米饭,张志毅的生活习惯正在悄然改变,不变的是,每个清明节,他会更加想念西域伫立的苍凉古城楼。

  百人团乘大巴返乡扫墓

  祭祖要成为家族“事业”

  在外人眼里看来,王志良住着三层小楼,靠务农、收租过日子,是一个典型的杭州城郊老人。然而,走进他的家,看着一坛坛倒扣着的腌菜缸和一瓶瓶绍兴老酒,你才能体会到他说的——他骨子里永远忘不了自己是个绍兴人。

  王家口口相传,祖上住在绍兴东门外的靖田,是当地的大户,还修建着王氏宗祠,族名按朝、传、文、锦、志排到了王志良这一辈。

  “听爷爷说,清朝咸丰年间,老家的风水破了,家道也就败了,王姓人分成几支,从老家迁出了。”王志良说,他们家的先祖王朝鉴、王朝熙两兄弟就挑着一担箩筐背井离乡。

  王家两兄弟走到杭州七堡时,遇上了一位恩人。七堡当地有一家董姓富户,因为家中有田,两个小伙子就在董家当了长工。

  慢慢积累下来,王氏兄弟手中也有了自己的田地,生活安定,娶妻生子。从“传”字辈开始,王家就在七堡开枝散叶,不过,等到两兄弟年老时,思乡日重,便萌生了叶落归根的想法。老家回不去了,两兄弟就趁着农闲时,在祖籍绍兴的钱清镇为自己修筑了坟墓。

  “之后,我们王家分支越来越多,亲人们都葬在杭州,各自扫墓,都想不起回钱清镇去给祖先扫墓祭祖,只是偶尔有一支人去祭拜下。”王志良说。

移居杭州160余年的绍兴人王志良,家里的腌菜,仍旧是他的最爱。

  直到上世纪90年代,王志良才第一次去钱清镇给先人扫墓。回来以后,他感慨良多,他说他受祖父影响最大,内心非常重视传统。

  “虽然我人在杭州,没在老家生活过,但是我一直提醒自己是绍兴人。家里传到我这辈还保持着说绍兴话的习惯,家里的瓶瓶罐罐我也不扔,都装着腌好的倒笃菜、霉苋菜梗,喝酒也都是老酒,这些乡音、乡味我都要记住。”王志良说。

  之后的几年,作为王朝鉴这一支的长子长孙,王志良每二年都会组织这一支的家人回乡祭祖。坚持10年后,王志良又牵头和另外几支商量,决定每户都要出代表在清明时一起祭祖,要把它当成家族的一项“事业”来做。

  此后,王志良造了花名册和账册,每次每一支派代表去扫墓,或者翻新墓地产生费用,都要记录下来。因此每两年一次的“扫墓之约”也固定了下来,一到时间,王志良就领着大伙去扫墓,“去年我们又新修了墓地,今年3月29日,我们第五代41户人家出了93个代表,两辆大巴车的人去祭奠先人,告诉他们王家200多位后人生活得很好,记住了自己也是有根的人。”

  心头遥祭千里外的祖先

  西北汉子清明思乡更浓

  21岁时,西北汉子张志毅就携家带口地来到了杭州,这一呆就是15年。每当春节和清明节等团圆祭祖的日子到来,留在记忆中的大戈壁、古城楼纠就分外清晰。

  张志毅出生在甘肃陇西一个小农户家中,小时候他一心想要考取一个师范类院校,留在家乡教书育人,“可惜成绩不好,初中读了两遍,也没考上师范类的中专,读到高二时,我都21了。家里经济条件不好,还给我订下了亲事,我必须自力更生。”

  就这样,张志毅退学了,还未经历过社会的小伙子新婚燕尔,就带着妻子来到了杭州,投奔了在这里打工的姐姐和舅舅。

  “一开始,我就进了工厂当操作工,车床、印染我都干过,虽然很辛苦,但是总觉得能闯出一条路。”张志毅说,做了7年工人后,他学会了开车,成了“的哥”,收入也开始涨了起来,那时的他,忙着过小日子,偶尔想起家乡,也是很模糊的印象。

  这几年,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物价飞涨,随着年纪和见识的增长,张志毅坦言自己有紧迫感,在这个只能租房子的城市里,他时常怀念家乡的拉面、家乡的黄土坡,每逢清明节,对家乡的印象也越来越清晰,“我很怀念早上端着饭碗出门,一村子的人都和我点头打招呼,有一种归属感。”张志毅说。

张志毅的亲人在家乡上坟,特意给他发来照片。

  今年清明前夕,张志毅的远在家乡的亲人给他发来了他们扫墓时的照片,一下就点燃了他对家乡的思念和回忆,对着照片,他对家里过世的老人遥寄了思念。

  “看着照片,回忆都来了。”张志毅说,在他们家乡,一个村的人多多少少都沾亲带故,祭祖就成了全村的“共同任务”。中午过后,各家各户炒上两个菜、带上两瓶酒,就跟随大部队前往祖坟,在每一位先人的墓地钱,不管亲疏,都要奉上一柱香、培上两捧土、洒酒上祭品。

  “全部结束后,大家还不能回家,要围坐在祖坟附近,将带来的祭品全部吃掉,还要吃得开心,让先人放心。想想各家热辣辣的菜夹在烤面饼里,全村人抢着吃,吃完后‘咣咣’灌两口白酒,这才是我熟悉的家乡的清明上坟。”张志毅说着说着,又是兴奋又是伤感。

  目前,西北汉子、杭州“的哥”张志毅,决定继续坚持下去。他说,等在杭州出生的一双儿女长大成人,他就回西北老家,叶落归根。

  每逢佳节倍思亲

  祭祖寻根勿忘乡

  每逢佳节倍思亲,在清明节这个家家户户祭祀先祖的日子,思人、思家、思乡,各种情绪交织,祭祖扫墓看似是思念离世的先人和亲人,其实,是那一丝抹不去的乡愁牵绊着人心,是那一份来自家乡的“根本”割舍不去。

        时代在发展,城市在扩张,在杭州这座城市,越来越多的异乡人选择离家,来这里打拼。在杭州,还有许多像张志毅的“的哥”,据杭州市运管部门统计,目前全市22220个出租车司机中,八成来自浙江省外。河南司机最多,其次是安徽、江西和黑龙江。而杭州市公安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杭州的流动人口人数为460万。他们或许也会像王志良的家族一样,慢慢扎根杭州生根发芽,但是,别忘了远方,还有“祖宗的根”在等待着祭奠和怀念。

  >>>>>“清明解乡愁”系列报道

  ①人在天涯清明也要回乡祭祖 浙江海外游子的“寻根”情结

  ②有人抱团回乡有人遥寄相思 浙江“移民”清明思乡浓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即时报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