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28日讯 说有机农业是一场革命,这在当下并不过分。
因为这是一场农业技术、销售模式的革命,也是消费观念的革命。
眼下,衢州主打“生态牌”,全力以赴进行农业转型,绿色有机农业业已成为优势产业和衢州经济的一张“王牌”。 目前,全市有253个农产品通过无公害产品认证,65个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215个农产品获得有机农产品认证。
转型升级中,衢州的有机农业如何破茧而出?他们又是怎样去突破行业高标准、种养高成本、有价无市等瓶颈问题,培育出优质高价有机产品的?
蝶变的技术支撑
一条水泥路上,晒着新收割的稻谷;几块养殖螃蟹的稻田里,水稻金黄一片。
“今年天气不错,水稻的产量蛮高的,一亩有350公斤左右。”10月10日,在江山市凤林镇桃源村,白日坂湖家庭农场负责人周金明告诉记者,运用“有机稻—蟹”生态种养模式,100亩水稻早在去年11月就拿到了有机转换证书。
“这片土地前3年一直荒着,我承包后挖塘养起了大闸蟹。”2011年,周金明放养的50亩大闸蟹,卖了20多万元。
2014年,为了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周金明又在水稻田里套养起了螃蟹。蟹苗一般在3月养,一亩田放养1000只,到了5—6月,杂交水稻也开种了。“稻田养蟹的好处多,螃蟹在稻田里吃害虫、螺蛳及鱼虾,生长很快,还能提高水稻品质。”
周金明之所以选择种有机稻和养蟹,主要是看中了消费者对“放心食品”的需求,通过认证的有机产品,让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有了保障,市场的潜力更大。
当然,相对于普通品种,有机稻的种植门槛更高。
2012年7月1日全面施行的新版《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对有机概念进行了明确界定:有机产品生产过程中不得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以及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而且只有在停施农药和化肥2-3年后,常规农场才能度过转换期,成为有机农场,只有有机农场生产出的产品才有资格加贴有机码。此外,还有“农残指标不得检出”等明确规定。
“水、土都需要检测合格,绝不能施化肥和用农药。”蟹是清水养殖,防病只用生石灰消毒;水稻是按照有机稻来种植的,从不治虫,施肥是施有机肥。“有机”二字让周金明花费了数倍于以往的心力,功夫不负苦心人,他的水稻和蟹都顺利拿到了有机转换证书。
“今年水稻的产量不错,还有一个因素是实行了生物防治病虫害的技术。”周金明告诉记者一个秘密:经过5年的实验摸索,他终于成功解决了有机稻的防虫问题,“是通过在水田放养一种吃虫卵的鱼,至于是什么鱼,这还得保密。”
一亩水田可以产50公斤的成品大闸蟹,收入有6000元;稻谷的亩产按350公斤计算,可以加工近230公斤的有机米,一公斤有机米卖20元,这两项相加就给周金明带来了超万元的亩收入。
无独有偶,周金明的有机稻防虫取得了突破,柯城区早田农业科技开发公司利用自然农法栽培有机蔬菜也获得成功。今年的G20峰会上,“早田农业”供应了3690公斤有机茄子、黄瓜。
“早田农业”的蔬菜种植基地位于柯城区石梁镇大俱源村的深山里,基地四面被成片的毛竹林包围,环境宜人、空气清新方,仿若世外桃源。
“我们种的有机蔬菜,不治虫、不施化肥,完全用自然农法栽培。”今年,公司的茄子、黄瓜等农产品通过了欧盟有机转换证明,让公司技术总监郑煌尤其振奋,“要知道欧盟的有机标准要求相当严格,条条框框特别多!”
据介绍,欧盟的有机标准中,蔬菜种子、种苗不能经过基因技术处理;基地环境需要一个独立的生态体系,灌溉的水源没污染,周边的空气也不能存在污染;土壤需检测,12种重金属不得超标;产品的包装、流通过程中也不可存有污染;每个产品都需有可追溯的质量安全体系……
高成本的困惑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健康、更安全、更高品质的食品逐渐受到市场青睐。消费者的关注点从原来注重数量,吃得饱、吃得够,转而对食品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瞅准了有机农业的巨大商机,衢江区举村乡翁源村的曾小峰动起了种有机农产品的脑筋。
“举村的深山里,有不少古梯田,十分适合种植有机香米。”曾小峰认为,翁源村山好水好空气好,昼夜温差大,种出的香米,质量肯定比平地的好得多。“而且香米的营养价值高,要让田里刨出金子,就得种生态有机的高端农产品。”
2014年,曾小峰承包了一处海拔700米高的古梯田,开始种植有机香稻。
“我种的有机香稻,不治虫,插秧、收割和拔草全靠人工。” 曾小峰严格执行有机产品的各项要求。两年后,他的“翁源”有机稻谷如愿通过有机认证。
有机稻是栽培成功了,但曾小峰付出的代价却挺高。他告诉记者,为了种出高品质的有机香稻,一个月仅雇村民除草就花费了4万多元。
“去年,我收获了6500公斤的稻谷,今年是7500公斤。”为了防虫防病,他的有机稻种得疏朗,一亩的产量只有150公斤。
曾小峰给记者算了笔账,有机稻加工成米,一公斤米的成本需要44元,因此去年他的有机香米每公斤卖80元,不然没有利润。
“今年,估计能加工3500公斤的有机米,5公斤装的一袋米卖398元,1公斤装的卖80元。”曾小峰说,生产有机农产品的成本高,如果产品最终不能实现优质优价,搞有机农业就得不偿失了。
外人眼中一片光明的前景,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体会到有机农生意远不如想象中那么好做。“看起来很美”的背后,需要直面的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有机农业还是蛮难搞的,门槛高,投入大、成本高,如果产品卖不起高价,企业几乎没有利润。”一位经营多年现代农业的农场主告诉记者,他曾经做过一段时间的有机农产品,但终因产品卖相难看、产量低,而无奈放弃。要破解高成本的困惑,除了需要政府的扶持与引导,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去积累,需要市场的认可,消费者的认同。
市场渠道如何拓展
一公斤有机米卖80元,有人买吗?
“确实,有机产品的销售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曾小峰说,为了推销有机大米他费尽周折,最终通过与土特产店、公司食堂、机关食堂进行业务合作,借助各种微商、电商平台,形成了订单式销售。“去年,有机大米基本销售完了,只有1500公斤稻谷没有卖完,最后我将其中的500公斤稻谷用作‘吊酒’了”。
明年,曾小峰打算根据订单来合理安排有机稻的种植面积,“如果在种植前完全不考虑好生产成本与销售渠道,那要承担的风险就大了。”
养有机甲鱼多年的衢州市宏伟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姜方强,对衢州有机农业的破茧而出,有着自己的看法。
他说,有机的思维与文化,是与道家文化相通的,讲究天、地、人合一,这是一个信念。其实,有机是个“活”的东西,有自己的一个空间,它的标准也是活标准。目前,有机产品的高成本,更多的是对原先被破坏的环境的一种恢复,是需要利用生物技术来再造的,这包括土壤、水等关键元素。
“有机农业有没有活路,要看我们是否真正在做有机。”姜方强分析,有有机农产业业者选择退出,这不仅仅是坚持的问题,还有个重要的因素是市场渠道怎么拓展的。
姜方强养殖的甲鱼吃的是小鱼和螺蛳,用中药防“病”,还与鲢鱼混养,让花鲢、白鲢清理甲鱼的排泄物,确保水塘内环境的原生态。“调水我现在用有益菌、改塘底用生物发酵益生菌。”摸索出一套原生态、标准化、安全养殖甲鱼的方法后,2011年9月,姜方强的甲鱼,拿到了有机证书。2013年3月,他的“山溪”甲鱼还上了中央电视台。
如今,姜方强的150亩基地有9个鱼塘,年产有机甲鱼两三万只。“除了基地的小水库模式,我还与人合作利用‘稻鳖共养’、‘茭鳖共养’的模式养了360亩的有机甲鱼。”
市场渠道到底怎么拓展?
姜方强认为,关键是要勇于链接一些平台,多渠道营销。目前,他与杭州的“新和润”高端社区店连锁合作,一年能销售80万至100万元的有机甲鱼;与杭州的“美尚”(生鲜门户网站)合作,可年销售50万元;与联华超市对接,全年卖60万元。
“我的有机甲鱼一公斤卖476元至596元,因为品质好,销路不愁。”今年9月,姜方强还与玖玖电子商务合作,10月12日一天就卖出11只甲鱼收入3326元。同时,他建立了自己的微信服务号以及138个重点客户微信群,与客户保持即时联系。正因拓展了市场渠道,认真、细致地做有机,姜方强已经成了行业的领头羊,公司全年有机甲鱼销售额达400万元。
而当了38年茶农的傅如清,如今也尝到了做有机茶的甜头。
他的“竹云涧茶苑”坐落于龙游县溪口镇枫林村,一个半山腰上。茶场的四周翠竹环绕,那连绵的茶园,绿意如海,犹如来到了世外桃源。
“走中高端的茶叶之路,原先批发价一公斤卖800元的茶叶,现在卖1600元,虽然有机茶产量低,但效益翻倍。”傅如清说,去年9月,农场260亩茶园通过了有机农产品认证。今年300万元的茶叶收入中,产量约占20%的有机茶,收入却占了总收入的一半,“有机茶的好处是,销路不愁,能卖高价。”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