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过了冬至便是年 元旦溯源聚焦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2017年12月31日 07:24:48 来源: 浙江在线 郭梅 陈华文 柴薪

zjrb2017123100004v02b002.jpg

《新年美景》 丰子恺 画

  编者按:冬至过了便是年。在2017年的最后一天,本期钱塘江副刊正式进入“新年时间”,邀请到三位浙江学者、作家讲述中华传统节庆的心事。作为中华民族一份璀璨遗产,中国节日文化所承载的,是扎根神州大地的“中国价值”,是立足千年传统的“东方智慧”。这样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安身立命、发展壮大之源,也是面向世界、走向未来之本。为此,我们开出《我们的节日》专栏,聚焦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浙江在线12月31日讯(郭梅 陈华文 柴薪)

  过了冬至便是年

  郭梅

  冬至之后,日子便开始陆续进入腊月,年味就一日浓过一日了。首先飘来的,是腊八粥的香味。有说腊八节喝腊八粥这个习俗起源于岳飞的,因为他当年率领岳家军在吃了百姓送的千家粥后打了大胜仗;也有说朱元璋未发迹前曾在监牢受苦,腊月八日靠在牢房老鼠洞里找到的五谷杂粮,熬粥果腹才免于饥寒,于是后来他下旨将这一天定为节日……

  腊八粥总是用各种粮食和果仁一起炖煮而成,其实质就是常见的八宝粥。当然,所用往往不止八种食材,甚至可以多达二十余种:除了各种米以外,红枣、莲子、核桃、栗子、花生等等,似乎凡是想得到的果仁果脯都可以往里放,这不仅使熬煮出来的粥品营养丰富味道好,而且还起到一个厨房粮柜“年底大扫除”的作用。且看《红楼梦》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意绵绵静日玉生香》,宝玉为怕黛玉吃了饭就午睡消化不良,故意编故事逗林妹妹开心,那宝玉随口胡诌的,就是耗子精为煮腊八粥偷米豆果品的故事。

  然后,便是必得祭灶、洒扫和贴春联的小年。小年在各地的日期不同,北方是腊月二十三,南方则是二十四。宋代诗人范成大在其《祭灶诗》中云:“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这一天热热闹闹的核心,无非是祈求来年的平安和财运,古今一也。

  除夕是一年的终了,若非天真烂漫的垂髫小儿,在全家欢聚乐满怀之余,这个日子大抵是极易让人心生感喟的。记得去年除夕,微信在线的朋友并不多,大家互道祝福,也不约而同地感慨岁月不居鬓生二毛。唐人崔塗在客中如是痛切陈辞:“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巴山道中除夜书怀》),羁旅行役的无奈悲凉跃然纸上;卢仝曾作《守岁》诗云:“年去留不得,年来也任他。当炉一榼酒,争奈两年何。”流露出对时光飞逝的无奈与惆怅;白居易在某年除夕寄诗给好友元稹,叹息“鬓毛不觉日毵毵,一事无成百不堪。”(《除夜寄微之》)而刘禹锡则心惊于老友凋零:“念昔同游者,而今有几多。”(《岁夜咏怀》)……当然,豁达通透的苏东坡,较能做到得失荣辱不萦于怀,比如他五十九岁在贬地广东惠州过年,特地抄写二十年前在江苏镇江过年时的旧作送给儿子苏过:“寺官官小未朝参,红日半窗春睡酣。为报邻鸡莫惊觉,更容残梦到江南。”“钓艇归时菖叶雨,缲车鸣处楝花风。长江昔日经游地,尽在如今梦寐中。”(《仆年三十九在润州道上过除夜作此诗又二十年在惠州录之以付过》)苏轼一生多次被贬,但始终淡然、坦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这诗中他就窃喜于自己职位低除夕不必进宫朝参,可以安安稳稳睡回笼觉。或许,杜甫也曾享受过类似的小快乐吧,因为他一辈子都不必像他的祖父杜审言那样在安乐公主满月的那个除夕奉命作应制诗。

  年齿越长,越觉得父母在堂的重要和珍贵,尤其是在家父离去之后。我的除夕,一定自始至终守在母亲身边,按老人家的要求洒扫庭除或者补买临时想起的年货。我总是订第一桌年夜饭,因为翻桌的话就赶不及在晚八点之前回家看春节晚会——当然,在这之前,我一般要做足功课,把母亲喜欢的戏曲节目的位序和春节戏曲晚会里越剧、沪剧、评弹等节目的内容大致记在心里,以方便切换频道,尽量不落下一个母亲喜欢的节目。

  夜深了,安顿已支撑不住的母亲睡下,再三保证:“我替你守岁!”——母亲这代人对新旧民俗都颇有感情甚至执着,所以除夕之夜大家庭团圆的年夜饭不可少,春节晚会不可少,守岁也不可少——在传统节日中,最受重视的,毫无疑问是除夕。也许古今唯一的不同,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有了春节晚会。

  自古至今,中国人对过年都无比重视,如在唐代,大臣们元日要上殿面君,君臣早朝共庆佳节,风雅的皇帝如太宗、德宗还要和臣子一起赋诗呢。当然,民间对节日的重视更多体现在吃和玩上,家家户户都要吃团圆饭,走亲访友,大宴宾客,而最开心的莫过于穿新衣、拿压岁钱的孩子了。王安石的《元日》几乎概括了古人过年的所有关键词:“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挂桃木做的门神现在很少见了,但贴春联还很普遍,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卖春联和福字的摊点诠释着千百年来的文化传承。宋代女诗人朱淑真就曾这样描写元日的夜晚:“火树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闹春风”(《元夜》)。

  有一年初一,白居易府上热闹非凡:“弟妹妻孥小侄甥,娇痴弄我助欢情。岁盏后堆蓝尾酒,春盘先劝胶牙饧”(《岁日家宴戏示弟侄等兼呈张侍御判官》)。这白府席上摆着会粘牙齿的饴糖,就是司空见惯的麦芽糖;而蓝尾酒又称婪尾酒,据说唐人喝酒讲究座次,末座者要连饮三杯,故号蓝尾。也有人说蓝尾酒其实就是古人元日习饮的屠苏酒——屠苏是一种草名或酿酒的房间之名,屠苏酒由汉末华佗创制,经唐代药王孙思邈的推广而流行,其宗旨和桃符一样,为的是驱魔防病。喝屠苏酒的顺序须由少及长,表示对长了一岁的孩子的祝贺,并向又失去一年生命的长者祝寿。唐人顾况有诗云:“不觉老将春共至,更悲携手几人全。还将寂寞羞明镜,手把屠苏让少年”(《岁日口号》),宋人苏辙的《除日》诗里也有“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之句,都流露出些许年华老去的悲凉,唯乐观通达的苏东坡表示:“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除夜野宿常州城外》)。

  初二、初三,大多数人忙着走亲戚,转眼,便到了俗称破五的正月初五——过年有诸多的禁忌,比如不动土不倒垃圾、不做针线,不能打破碗碟,万一打破了要马上说“岁岁(碎碎)平安”等,出了嫁的女儿也不可以在娘家居住。清末民初天津诗人冯文洵在其《丙寅天津竹枝词》里曾云:“新正妇女忌偏多,生米连朝不下锅。杯碗捧持须谨慎,小心‘破五’未曾过。”年前家家户户要大搞卫生,旧时大户人家往往在年底要雇些临时佣人来擦雕花窗棂等,这和现在年脚边钟点保姆走俏的情形其实如出一辙。初五最重要的是送穷,亦称送五穷——用纸剪一个小人和新年里积攒下来的垃圾一起送走,就是“送穷”,而把别人家的纸“穷媳妇”拿走,则曰“得富”,二者异曲同工。而和送穷相对应的,是迎财神。据说初五是财神的生日,除夕打烊后暂时歇业的商店在这一天开门营业会发利市。现在,知道破五新媳妇要归宁的人已经很少了,但不管时间地点见财神就拜的,倒越来越多了。

  初七,如今春节长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在古代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叫人日——传说女娲在这一天抟黄土创造了人类。人日,又叫人胜节、人庆节等,古人在这一天往往不出门走亲访友,阖家团聚吃拉魂面,寓意把节日里玩乐惯了的心思收回来,准备新一年的劳作。还要占卜吉祥、放生鱼虾禽鸟和在床帐上贴与生育有关的剪纸,比如陕西的宝葫芦、陇东的生命树、山东的招魂娃娃和甘肃的双狗抓髻娃娃,以祈求多子和儿童的健康成长。也正因如此,这一天吹糖人、捏面人等民间艺人照例要出来沿街叫卖,往往惹得小孩围观不肯离去,等大人掏了腰包又欢呼雀跃起来。当然,人日还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有的地方是闹秧歌,有的地方流行蹴鞠即现在的足球,孩子们则玩捉迷藏、老鹰抓小鸡、打陀螺、踢毽子等,和过年的气氛颇为合拍。

  人日还有戴“人胜”的习俗,就是镂金箔或剪彩成花或人形贴在屏风和帐子上,或戴在头上。唐人余延寿《人日剪彩》诗云:“闺妇持刀坐,自怜裁剪新。叶催情缀色,花寄手成春。”说的就是此等风情。

  正月十五是元宵,是“年”的大句号,人们往往以狂欢的形式度过——除了吃元宵,最重要的就是看花灯和猜灯谜。古时候女人轻易不能出门,故元宵赏灯是极难得的闲散机会,青年男女往往还借这大好机缘演出一幕幕动人的爱情故事来。明末少女李翠微有一套散曲《正宫·山渔灯犯·元宵艳曲》传世,其第一支曲子这样写道:“灯如昼,人如蚁,总为赏元宵,妆点出锦天绣地,抵多少闹嚷嚷笙歌喧沸,试问取今夕是何夕。这相逢忒煞奇,轻轻说与他,笑声要低。虽则是灯影堪遮掩,也要虑露容光惹是非。爱杀你,果倾城婉丽,害相思,经今日久,甫得效于飞。”这自然是一对有情人相约的实录,女主人公勇敢、大胆,十分可爱。据清初王端淑所辑《明代妇人散曲集》记载,李翠微是陕西米脂人,乃闯王李自成之女。

  李清照南渡后国破家亡,流落江南,虽然“元宵佳节,融和天气”,但她心境凄凉,无意狂欢,只能一一拒绝了邀约聚会的文友:“来相招、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她无限怀念过去的元宵盛况:“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更觉今非昔比,长叹一声:“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出语辛酸,令人伤怀。

  而让人一掬悲怀之泪的是另一宋代女词人朱淑真,她有一阙著名的《生查子》: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作品以对比手法写出了失意人的落寞惆怅和悲苦,婉约晓畅,但并不失之于直白。关于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向来有欧阳修和朱淑真两个版本的说法。从女性的视角看,我更愿意取后者一说,虽然,这并没有充分的考证作为依据。

  (作者为杭州师范大学教授、戏曲学者)

  元旦溯源

  陈华文

  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元旦是非常典型的代表。

  元旦,先秦时也叫“元日”“上日”“改岁”,两汉时称“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六朝时叫“元辰”“元日”“元首”“岁朝”等,唐以后才开始出现“元旦”的称谓。不过,元旦是建立在农历基础上的岁时节日,用今天通俗的话说,就是过年的第一天,也就是正月初一。因为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所以称“元”。元的基本释义是“头”“首”“始”等,旦的本义是指初升的太阳,而元旦,就是一年中第一天升起的太阳,也指第一天。

  夏代时已经有了四时和十二月的岁时文化,到商代农历或称夏历的历法日益完善,过年的节日文化开始出现。一般意义上说,夏代建寅,于农历正月为岁首,商代建丑,以农历十二月为岁首,周代建子,以农历十一月为岁首。意思是过年的元旦,从正月或十二月还是十一月,是由朝廷确定的。汉代时,早期沿用秦历,以十月为岁首,直到汉武帝时校正更改历法,于是,重新定岁首于正月,从此,我们的过年就在时间上被固定下来,今天的春节于农历正月开始,就始于汉代。

  元旦仅仅是一个过年的代名词,当然也仅仅是指向一天。但实际上,过年的文化不仅超越元旦这一天,而且还非常丰富多彩。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载:“正月之旦,是谓‘正日’。躬率妻孥,洁祀祖祢。前期三日,家长及执事,皆致齐焉。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家室尊卑,无小无大,以次列坐于先祖之前:子、妇、孙、曾,各上椒酒于其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谒贺君、师、故将、宗人、父兄、友、亲、乡党耆老。”意思是正月初一前三日,家人齐集,然后于正月初一的早上做三件事:祭祖敬神;举家祝贺,给尊长上酒;走亲戚朋友贺岁,这实际上已经有了祭祖吃团圆饭拜年的习俗雏形。魏晋时有了“馈岁”“分岁”和“守岁”的习俗,当时正月初一每人要吃一个鸡蛋,相互拜岁。唐代时,过年的文化已经非常丰富,除了贺岁以“万岁”相称外,宴筵、燃竹以爆、拜岁等是官民皆俱的文化。宋代后,过年的文化已经包括接灶神、贴春联门神、吃饺子年夜饭、燃爆竹烟花、驱傩祭祖、守岁拜年等,这些内容今天依然是我们过年习俗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作为过年最重要象征的元旦,在清朝后,被赋予了全新的内容。1914年1月,袁世凯批准了北京临时政府关于改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的动议,而四节之时,国民休息,公务人员放假一天。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部和教育部提出了改革阴历节日的呈文,要求废止阴历,将依附于阴历的节日,用阳历加以规定,相关的节日内容则与阳历所定节日相同。如公历1月1日称元旦、1月15日称元宵、3月3日称上巳、5月5日为端阳、7月7日为七夕、7月15日为中元、9月9日为重阳、12月8日为腊八等。这一新的节日形式经审查后,并经国民政府同意,于1930年4月通令各地执行。但实际上效果并不理想,百姓依旧按农历耕种,也依旧按农历过年过节。后来,上述节日还是被农历原有的节日所取代,于是,元宵、上巳、端阳、七夕、中元等节日的名称,又回归于传统的农历时纪和传统的节日。不过,传统的元旦称谓,却在公历的1月1日这一特殊的时间点上得到认同和实行,真正的“元旦”则被改称为春节——就是我们的农历正月初一,过年的传统节日。

  元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重新确认,它与世界上实行公历的其他国家一样,是公历新的一年的开始,国家放假一天。人们在公共场所或单位,常常会悬挂“庆祝元旦”或“欢度元旦”等标牌、标语。一些以公历为唯一纪年的国家,则有新年广场狂欢,施放烟花等庆祝活动。

  元旦与传统节日的演变说明,节日文化是一种流动的文化,在国家的倡导或规范下,甚至也在民间的自主存续过程中,会在时间节点、名称和内容等方面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观念。在中国这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和独特文化传统的国度,元旦从传统节日到现代节日的演变,正说明了这一点。

  (作者为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民俗学家)

  花木簇拥
  缤纷迎新

  柴薪

  一、花朵的音符

  我要指给你看,那些阳光下的花木

  轻轻捧起露珠

  晶莹透彻

  仿佛小镇在风中微微晃动

  花木,是要解冻的河流,是要萌发的

  春天,是四季的轮回 是结束后的开始

  是一切的第一次

  接力的蜜蜂

  在花枝上盘旋鸣叫

  仿佛取走花语的慢

  慢到天空把小镇蓝透

  慢到花木把小镇点亮

  我感觉到了阳光下小镇的灿烂

  一种喜悦的琴键,被一一弹响

  放飞的,节奏和音符

  仿佛飞起来的花木簇拥在辽阔的人间

  贴着喜庆的大红楹联,在小镇到处飞扬

  二、新年的绿意

  尽管暮霭沉沉的冬日

  经过苗木花圃

  深埋的凛冽与沉寂

  它们耳语般的忧伤

  像远在天边的下弦月

  又像自由而节制的诗行

  落在地平线看不到的远方

  可我还是看到了

  松树的青,柏树的翠,柳树和梧桐的绿意

  欢快的花朵,像一群欢快的小鸟

  在树枝上,在地上

  唧唧喳喳,跳上跳下

  像我一颗为春天的到来

  一而再,再而三,不安分的心

  此刻,仿佛苗木花圃中所有的花木

  在瞬间

  在姹紫嫣红,像翻开了朝气蓬勃的春天

  三、迎春的脚步

  似乎一直忍着

  不像湖边杨柳依依

  不像天空大雁成行

  安寂  散落

  仿佛风的某些样子

  或节省一些寂寞

  一直忍着

  迎春花

  等心中的,大地上的

  天空里的,江河边的

  等没有了寒风,只有了春天般的花枝招展

  我的心,我的额头

  迎着阳光的灿烂,迎着

  一个清丽、明亮世界的诞生

  四、动听的乡音

  看到花圃中街道边

  蔷薇花,紫丁香,碧桃花,菊花,月季和玫瑰

  榆树,桃树,梨树,槐树,樟树,香椿和梧桐

  随风摇曳

  欣欣向荣

  似乎乡音越来越长

  似乎拖着绍剧和越剧的调子

  都是春天的扮相和台步,夏天的节奏和台词

  唱功 手势

  长袖款款,没有枯萎

  只有勃发与怒放,熠熠生辉

  五、心中的暖色

  像手指又回到了琴键

  音符飞扬,旋律铿锵

  像朗诵回到了胸腔

  激越激昂

  像江河回到了大海

  汹涌澎湃

  那些飞起来的花木

  会不会把我叫醒

  在这辽阔的人间

  一起寻找消失的星辰

  花木与乡愁

  是萦绕我心间的词牌

  我转过了身子,背对着太阳

  一种温暖,覆盖我的背脊

  而这一切,会不会被天空和大地看见

标签: 新年;元旦;新年美景 责任编辑: 金林杰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W020171231266596498503.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