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农谚说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
清明从节气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寒食的习俗,主要有禁火冷食,而从秦汉开始,祭扫坟墓的风气更盛。到了唐代,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由于距离清明较近,人们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宋元时期,清明节地位逐渐上升,取代寒食节,上坟扫墓等仪式多在清明举行,就连寒食节原有的冷食、蹴鞠、荡秋千等风俗,也都成了清明节的风俗。
踏春就是春游,古时也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秋千,最早叫千秋,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后来演变为秋千。清明荡秋千的习俗古已有之。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
清明时节东南风正劲,是放风筝的好时节。过去,人们相信风筝飞上蓝天后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走,能除病消灾带来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