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记名片]
俞秀松故居,位于诸暨市次坞镇溪埭村。故居坐北朝南,属晚清四合院式楼房建筑,二层木结构,占地面积458平方米,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故居保存有俞秀松的各类通信手稿,并有俞秀松卧室、书房等建筑。
[红色意义]
俞秀松是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和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发起人和创建人之一。故居是俞秀松生命的起点,也是秀松精神的发轫地,对研究俞秀松的个人经历和秀松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俞秀松故居外貌 诸暨市委宣传部供图
俞秀松故居——
矢志不渝 秀松长青
青山环抱,蜿蜒的溪埭清溪日夜不停地流淌。小小的村庄里,一座晚清四合院式的二层楼房在白墙黛瓦的重重民居中,显得古朴雅致。一个世纪以前,一位年轻人曾胸怀火热的理想,离开这青山绿水间的江南小院,投身于民族解放事业。
临别的留言
老宅依旧,斯人已逝。不大的四合院古色古香,家信、题词、旧家具……俞秀松故居内的陈设简单而质朴,却记录了一位革命赤子少年时的点点滴滴。
1899年8月1日,俞秀松出生在二楼厢房里。饱读诗书的父亲俞韵琴是位清末秀才,思想开明,提倡新学,反对清朝和军阀政府的腐败统治。在父亲的教诲下,俞秀松自小就有爱国救民的远大理想,立志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他立下志愿:“要做一个有利于国,有利于民的东南西北的人。”
少年时期的俞秀松很多时间都在看报刊和课外书籍,康有为、梁启超主张世界“大同”,主张变法来改变中国的思想,对俞秀松影响很大。他曾在一篇作文《愚公移山论》中写道:“若人人有愚公之毅力,则中国何患不强乎。虽强大之国,吾何畏彼哉?”字里行间充满了凌云壮志。
1916年,17岁的俞秀松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由此踏上了一条追求救国真理的道路。彼时,新文化运动兴起,俞秀松接触大量进步书刊,眼界大开。“五四”运动爆发后,这位怀揣理想的年轻人又走到爱国运动的最前列,参与发动3000名学生声援北京、上海学生的爱国反帝运动,成为杭州爱国学生运动领袖之一。
同年10月,俞秀松与同学夏衍等创办《浙江新潮》并任主编,他在《发刊词》中公开宣布了办刊的四种旨趣,这也是他提出的一个社会改造的纲领:“第一种旨趣,就是谋人类——指全体人类——生活的幸福和进化……第二种旨趣就是改造社会……第三种旨趣就是促进劳动者的自觉和联合……第四种旨趣,是对于现在的学生界、劳动界加以调查、批评和指导。”
1919年寒假,俞秀松回到了溪埭,第二天就离开了。“等到大家有饭吃了,我再回来。你要相信,这一天会到来的。”离别前,他留下这样的期许。
从此以后,俞秀松再也没有回过家乡,他也真正成为一个有利于国、有利于民的东南西北的人了。
迟到的证明
都说字如其人,故居中展出的几封俞秀松亲笔信,字字遒劲有力,似乎在诉说下笔之人心中的万千丘壑。1920年3月,他在寄给父母亲的照片背面写着:“……想传播到全人类,使他们共同来享受这甘美、快乐、博爱、互助、自由……”
同年4月,俞秀松回到上海,走上真正与工农大众相结合的道路。这期间,他还协助老师陈望道联系出版了我国第一部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作出了贡献。
8月,中国首个共产党组织——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俞秀松是发起人之一。年仅21岁的他还受陈独秀委托,筹建中国最早的青年团组织——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3月,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俞秀松担任临时团中央书记。
1922年,俞秀松受团临时中央局的指派,于4月19日在杭州皮市巷3号成立了杭州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批团员有27人,俞秀松兼任书记。杭州社会主义青年团是浙江第一个团组织,它的建立为以后浙江全省党团组织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同年11月后,俞秀松先后参与国共合作、留学苏联、新疆统战工作。正当他在新疆呕心沥血宣传党的政策、扩大党的影响、维护民族团结时,命运却悄然发生了偏离。
1937年底,俞秀松遭诬陷被捕入狱,1938年6月转押苏联,后被苏联最高法院军事委员会错判死刑,享年40岁。然而直到10多年后,俞秀松的家人才得知他的死讯。
俞秀松故居进门右拐的房间里,正中间悬挂的一份《革命牺牲工作人员家属光荣纪念证》,在众多展品中尤为引人注目。
“查俞秀松同志在革命斗争中光荣牺牲,丰功伟绩永垂不朽,其家属当受社会上之尊崇。除依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工作人员伤亡褒恤暂行条例》发给其家属恤金外,并发给此证以资纪念。纪念证所附存根中记载烈士参加党的工作时光荣牺牲的简要情况。”落款“主席:毛泽东”。
这张发黄的薄薄纸张,无声诉说着一段沉重又艰辛的历史。
1961年11月7日,俞秀松的父亲俞韵琴致信毛主席,要求党组织给俞秀松平反。一个多月后,他们收到了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关于追认俞秀松为革命烈士的信》,并收到了由毛泽东签发的《革命牺牲工作人员家属光荣纪念证》(1982年换发为革命烈士证明书)。
尽管俞秀松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但他的死因在当时依然是个谜团,也成为俞秀松家人心中深深的遗憾。
在亲属和中国驻外使节等多方努力下,1996年8月29日,俄联邦军事检察院正式作出为俞秀松烈士恢复名誉的决定。这一历史冤案,在沉积了半个多世纪后,终于得到彻底平反,以告英灵。
长青的松柏
距离故居不远的山坡上,白色大理石台阶延伸至坡顶,松柏苍翠挺拔,簇拥着一座烈士纪念碑。
这座纪念碑始建于1987年,碑高9.9米,下大上小,下侧宽1.74米,顶内收成三角形,三角形下侧宽1.4米,碑四面中间内凹,南侧碑身正面镌刻党和国家领导人李先念1988年的题词“俞秀松烈士永垂不朽”。
1999年,俞秀松诞辰100周年之际,中共诸暨市委、市政府出资整修了位于溪埭村682号的俞秀松故居。整修后,正屋楼下大间辟为主题为“秀松长青——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家俞秀松烈士的一生”的陈列室,展出俞秀松生前各种生活用品和资料。
故居的东侧厢房是俞秀松少年时的生活居所,门楼上阁楼原为俞秀松学习室。正屋楼下明间展出了俞秀松生前的生活用品和资料等。故居中的灶台、饭桌、条凳、碗柜、床柜等生活用具均保留了原貌。
2019年,俞秀松纪念馆建立,当地希望以此来承载他光辉的一生,从而学习和弘扬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革命主义理想信念。
纪念馆占地13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770余平方米,分上下两层。一层以俞秀松的成长经历及革命事迹为主线,分为“少年壮志”“求学一师”“党团先驱”“戎马春秋”“留苏生涯”“新疆岁月”“秀松长青”等7个单元,展出俞秀松本人照片20余张,书信10余封,图文并茂展现了烈士光辉的一生。
在一系列珍贵的展品中,《俞秀松日记》复制本将一个真实、热血的青年俞秀松展现在世人面前。日记记载了俞秀松将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首译本交给陈独秀,以及他走进工厂观察工人、了解工人生活的相关故事。
如今,俞秀松故居、俞秀松纪念馆和俞秀松烈士陵园3个部分组成了俞秀松故居教育基地。
翻开故居里的访客登记本,上海、江苏、广东以及省内慕名前来的访客在这里留下了缅怀先烈的感言。据悉,如今平均每年有上万人次参观故居,陵园和故居每逢清明、五四、七一等重大节日,都有社会各界人士前来凭吊纪念。
伫立在故居的白墙外,目光穿越两个甲子回望那个怀揣理想的少年,意气风发地走出这个小小民居。而今,斯人已逝,但他青松般的风骨却如风过松针,在历史长河中不绝回响。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