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8月5日讯 83岁的冯懿云2002年从浙大妇院退休,但直到疫情前,她还在浙大妇院的联盟医院余杭妇幼保健院看门诊,一周两天,门诊量不输年轻医生。
一开始病人并不多,她记得第一次门诊才来了9个病人,后来病人之间口口相传,每天门诊量增加到30多个,几乎和以前在浙大妇院差不多。
“还是工作比较开心。”当了一辈子妇产科医生,她讲起病人来如数家珍,不仅记得住名字,还能完整回忆出病情,简直是一本行走的病历本。
小学立志做医生
坐着乌篷船去接生
冯懿云1937年出生于宁波,高中就读于宁波第五中学(现宁波市效实中学),父亲是同校的英语老师。高中毕业后,她考取了温州医学院医疗系本科。
从医的志向是从小立下的。小时候,邻居家玩伴患上重病,送到医院撑了一个星期就去世了,后来她才知道那叫“白血病”;一个熟悉的阿姨怀了双胞胎,生产时子宫大出血,大人和小孩都没保住……
经历过身边人因疾病骤然离世,她在心里默默立下“救死扶伤”的志向,在小学毕业手册“我的志愿”一栏上工工整整地写下:当医生。后来她这一辈里,几乎半个家族都从事了医学工作。
1963年从温州医学院毕业后,冯懿云被分配到嘉善县第一人民医院的妇产科,一干就是十几年。
在医院头几年,她就把妇产科的人流、输卵管结扎、剖腹产手术,卵巢囊肿、子宫肌瘤、子宫切除手术全学了个遍,“我这个人好学,什么都愿意尝试,学东西积极,那时候为我后来的工作打下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
嘉善县河湖密布、水道纵横,那时乌篷船、摇橹船不是景区的游玩项目,而是水乡居民日常的交通工具。
记不得多少次,冯懿云和同事带上接生包和急救箱,坐着摇摇晃晃的船儿去抢救产妇,有时候产妇甚至直接在船上生下孩子。
手术时全程托住产妇脐带
手麻了也不动半步
1963年到1976的13年里,冯懿云在嘉善县第一人民医院工作,爱人则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今浙大一院)工作,夫妻长期分隔两地。等到女儿满六岁,该上学了,她才申请调到浙江省妇女保健院,一家人在杭州安定下来。
冯懿云去的第一个科室是产科,“产科是第一线嘛,我初来乍到,医院要考验一下的,摸一摸我的‘底细’。”
十几年的基层工作经验让她经受住了考验,不管是产程管理还是抢救产妇,她都表现出足够的专业能力和敬业精神。
有一次,一个病情危急的产妇夜里来到急诊,胎儿的一只脚和脐带都已经暴露于外阴部,冯懿云一眼就判断出这是凶险的脐带脱垂。
脐带受压会导致胎心供血中断,使胎心变慢甚至消失,一旦发现过晚或急救措施稍有延迟,就会发生死胎、死产或新生儿严重窒息。
她二话不说,赶紧将胎儿的足和脐带回纳,托住脐带,防止再次脱出,同时立刻把产妇送进手术室进行剖宫产。
手术全程,她始终保持着托脐带的姿势,脚下不敢挪动半步,手上不敢放松一秒。半个多小时后,右手已经又酸又麻,几乎失去知觉。好在最后母子平安,孩子出生后评分达到8分。
后来女儿生孩子,冯懿云亲自上阵接生,成功顺产。
女儿生产的过程还有点曲折,孕38周的时候B超提示脐带横跨在颈部,胎儿有些宫内窘迫,胎心也有点不规则, 但胎心监护仪复查后总体上还在正常范围内,考虑到女儿的骨盆宽畅,综合评估后,她还是坚持在胎心监护仪的监测下进行试产。因为她始终认为顺产对女儿和宝宝更好,当然同时也做好了剖宫产的手术准备,“如果真的生不下来,那肯定我自己给她剖。”
最后,女儿顺利生下孩子,评分达到10分满分。冯懿云至今都颇为自豪,“现在我外孙个子一米八,考上了浙大,身体、智力都还不错吧!”
香港老太专程来杭手术
盛赞杭州医生医术精湛
做了多年产科临床工作后,冯懿云将重心放在了妇科,曾发表“180例子宫肌瘤患者的子宫内膜病理与临床分析”等多篇论文。
现在家里外孙的钢琴上,还摆放着一个小小的荣誉奖牌,上面刻着“精湛医术”四个字,这是一位香港患者多年前赠送的。
香港的王奶奶(化名)80多岁时突然阴道出血,淋漓不尽一个多月,到当地医院检查后确诊为子宫内膜癌。因为年龄太大,当地的医生不太愿意给她做手术,哪怕同意做手术,手术的费用也很高。
王奶奶有个侄女住在杭州,一直和老人家保持着联系。侄女多方打听后找到了冯懿云,她评估病情后认为可以手术,但老人家吃不消化疗,于是制定了一个不做化疗的子宫全切手术方案。
就这样,王奶奶专程从香港来到杭州做了手术,做完手术后又来复查了三次,后续恢复得还不错,最后一次复查时送了她刻有“精湛医术”的小奖牌。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