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正文
“百年潮涌·之江楷模”
2021年08月18日 07:55:07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钱弘慧 整理

  “百年潮涌·之江楷模”

  潘建伟:实现量子通信中国“领跑”

  2016年成功发射升空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2017年世界首条远距离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开通……这一系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背后,都能看到一个人的身影,那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

  1996年,潘建伟,一个从浙江东阳走出的农家子弟,在获得中国科技大学理论物理学士和硕士学位后,来到维也纳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量子力学世界级大师塞林格。在那里,他许下了“在中国建一个世界一流的量子光学实验室”的愿望。

  2001年,他回到中国科大开始筹建实验室、组建研究团队。随着队伍的壮大,潘建伟团队的科研能力与实力快速提升。从最初实现多个光量子纠缠,到2016年“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发射成功,随后又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千公里级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星地高速量子密钥分发、地星量子隐形传态三大科学目标,潘建伟团队在量子通信领域已经代表中国实现了由“跟跑”向“并跑”和“领跑”的跨越。

  2020年12月,《科学》杂志公布了中国“九章”的重大突破。这台由潘建伟等学者研制的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推动全球量子计算的前沿研究达到一个新高度。尽管“九章”的算力已快得惊人,但它只是在量子计算第一阶段树起了一座里程碑,对于潘建伟而言,科学的高峰仍有待继续攀登。

  万少华团队:抚慰“日军细菌战”受害者

  抗日战争时期,衢州人民饱受日军细菌战伤害,时至今日仍有“烂脚病”患者。有这样一支团队,从2009年起,对分散在偏远山村的受害老人开展免费医疗救助,用行动与大爱抚慰民族伤痛,这就是万少华团队。

  2009年3月,省民政厅在衢州市柯城区对“日军细菌战烂脚病”患者实施医疗救助试点,时任衢州市柯城区人民医院医务科科长万少华率先组建了一支“细菌战烂脚病”医疗救助小组。他们走遍了柯城的山山水水,最终确认还有39位细菌战受害老人尚在人世。

  看到“烂脚病”症状,很多人都会恶心呕吐,然而万少华团队始终执着坚守,从未有人因个人问题而耽误上门换药。由于要利用休息日下乡,多年来,万少华几乎没和儿子度过一个完整的周末,被儿子称为“最会说谎的爸爸”。“烂脚病”老人长期失群独居,万少华不但减轻他们身体上的痛苦,还带去精神上的慰藉和关怀。为了便于交流,他学起衢州话和一些农村“土话”。如今,这群老人已变得比以前更开朗健谈了。

  团队中有很多80后、90后年轻人深受万少华的影响,爱心接力从未“断档”。

  良渚考古队:守望中华五千多年文明曙光

  2019年7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决议,“良渚古城遗址”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离不开四代良渚考古人的接续付出。

  良渚人施昕更是第一代。从1936年起,他先后3次代表西湖博物馆对棋盘坟、横圩里、茅庵前等六处遗址进行试掘,获得了大量的石器、陶片等实物资料,还发现了以良渚为中心的十余处遗址。

  第二代良渚考古人涌现在上世纪80年代,良渚文化王墓等级的反山和瑶山遗址在这一时期被发掘。第二代良渚考古人牟永抗评价这一成果时说:“单就玉器而言,在数量、品种或花纹上均超过全国以往历次发掘所得良渚玉器之总和。而且还发现了许多新器种、新纹饰,成为良渚玉器一次轰动性的空前大发现。”

  2007年,总面积达300万平方米、规模宏大的良渚古城重现人间,2015年良渚水利系统得到确认,揭示了“中华第一城”和“世界第一坝”的宏大格局。如此突破,以刘斌、王宁远为代表的第三代良渚考古人功不可没。

  从2008年开始,他们每年平均有280天住在“八角亭”——良渚遗址考古与保护中心,逐渐从四五个人发展到20多人。如今团队成员大都是80后、90后,也就是第四代良渚考古人。他们充满活力、各有所长,和前辈一样,将青春献给这片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

标签: 良渚;团队;考古;医疗救助;科学实验卫星 责任编辑: 牟嘉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百年潮涌·之江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