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的一个深夜,丽水解放街大部分人家已经熄灯就寝。
但解放街和大众路交叉口的“清秘阁”印社还亮着一盏明灯。手艺人熊世伦坐在杂乱的工作台前,一手拿刻刀,一手拿青田石,细细雕刻客人姓名的最后一个笔画。灯下,青田石的粉末轻轻飞扬,凿刻声把四周衬托得更加寂静。
“清秘阁”印社开业于1933年,是丽水县城最早的印社之一。1956年公私合营后不久,熊世伦的儿子熊远龙又在老店不远处开了一家肖像画手艺店。
两间店、两代人,父子俩一个用刻刀一个用画笔,刻印下老街的往日时光,也保存了共和国的丽水记忆。
丽水解放街小档案
●解放街总长2653米,宽20~42米,东西走向,与中山街、大众街、城东路、大洋路、花园路、宇雷路、紫金路、寿尔福路相交,是丽水城内主街之一。解放前曾名陈诚街,解放后为庆祝人民翻身得解放,于1951年命名至今。
●1982年,建中山街至大众街段;
●1984年,合并王衙弄,建括苍路至中山街段;
●1987年,向东延伸至大洋路;
●1994年,延伸至花园路;同年,又从花园路延伸至丽青路。现东起丽青路,西止万象山公园大门。
【万象山公园】丽水城的制高点,一面临江,三面环城。公园满载着丽水70、80后的童年回忆,那只大老虎雕像还在,但当年的小屁孩已经长大。
【大洋熟食店】对丽水人来说,山珍海味、鱼翅燕窝不及大洋熟食店一口刚出油锅的泡精肉,夏天记得配上一瓶仙都啤酒。
【莲都区政府】从丽水县政府到丽水市莲都区政府,门前牌子上的行政名称在变,不变的是解放街51号这个熟悉的老地点。
【丽水百货大楼晶都店】花最少的钱买最上档次的衣服,会过日子的丽水人都知道到这里来购物。
“清秘阁”印社创办于抗日战争前期,一开始在太平坊,1946年才迁至四牌楼,也就是现在解放街和大众路的交叉口。
熊远龙今年76岁,当他一家搬来时,解放街还只是一条稍宽的弄堂,原叫陈诚街。东段是王衙弄,西段经东岳宫前、槐花树下至文教街。“四牌楼这一带在抗日战争中遭到日机的轰炸,烧毁三四次,居民的房子都是在废墟上重建的,一片小矮房,也不整齐,冷冷清清的。”
对面花轿戏装店的叶师傅,简直是熊远龙儿时的偶像。他常常跑去店里看叶师傅做龙袍、盔头等戏装道具,还有大头娃、十八罗汉头套、丽水特有的板龙和灯影,一看就是好几个钟头。
相比之下,父亲严谨的刻章事业在他看来有些无趣,刻章小店总共十几个平方,被分割成两块,前面是店堂做手艺,后面是厨房卧室过生活。
每天晚上,父亲都伏案工作到深夜。当时限制用电,电灯到23点就自动停电。“如果手头的工作没有完成,他就点起煤油灯继续刻。”熊远龙说,透过门缝传进来的微光和凿刻声也就成了他无法忘记的幼年回忆。
1956年,在公私合营的大浪潮下,“清秘阁”合并到丽水工业品零售店五金门市部,四牌楼街角深夜那盏明灯不再亮起。几年后,熊远龙在老店10米开外的地方开了一家肖像画手艺店。
整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解放街一直保持着弄堂的规模。虽然东有戏院、西有县委县政府,边上还有法院,但商铺不多,除了一家饭店、两家中药店、几家副食品店,其余都是小手艺店,并不热闹。
那时解放街最热闹的活动是夏日挑水。解放街居民素饮井水,每逢夏天干旱,井水干枯,窄窄不到两米宽的王衙弄,白天夜晚都是担水的人,石子路面被水溅得又湿又滑。挑到四牌楼,挑水人群分成三个方向挑回家去。
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全城人民才饮上自来水,改变了饮水困难的局面。政府还征用了解放街西段和文教街交接处的菜地、竹园,拆迁了几家住户,建成丽水城内第一条柏油马路,虽然只有短短一段。
熊远龙手艺店的主要业务是给老人画大幅肖像,照着小的黑白照片临摹,最后的成品就像放大版的照片。当时照相馆放大照片的价格很高,远不如请人画一张划算。解放街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都到店里画一张肖像备着。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新的商业力量在小城悄然兴起。解放街不断冒出新的楼房,不时有新商场奠基,新酒店开业,九层的供销大楼一度是丽水最高的楼。
熊远龙再次抓住商机,为新兴的本土品牌设计商标,有4个至今仍在使用。其中“飞雁”商标曾两次入选日本《世界一流产品大图鉴》,“鱼跃”商标曾在全省的评比中获得优胜奖。
当记者乘坐出租车来到解放街时,二十多岁的出租车司机滔滔不绝地推荐218号的大洋熟食店,“他们家的泡精肉全丽水人都吃过!”
这家熟食店的商标、招牌,还是熊远龙设计的,但解放街变化太快,他已经无法像以前那样如数家珍地说出每一家店的名字。解放街上的第二代手艺人熊远龙已经老了,但年近70岁的解放街仍在成长。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