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一次尝试跑10公里到Livehouse的首场演出,从用手工“拼豆”舒缓生活压力到对书影音的评论思考,“输出型爱好”已成为一部分人的生活方式。
打开社交媒体,“真心建议大家培养输出型爱好”“建议i人多培养输出型爱好”等话题频频刷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探索属于自己的“输出型爱好”。
那么,“输出型爱好”何以戳中这一届年轻人的心巴?
一
何为“输出型爱好”?顾名思义,它是一种强调输出、向外互动的爱好,可以是将自己写的文章、拍摄的视频发布在社交平台;可以是参与唱歌、舞蹈等兴趣小组的演出;也可以是将自己的手工作品赠送或者售卖给他人等等。
持续性的能力成长。“输出型爱好”的实践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学习与精进。从拍摄生疏到剪辑流畅,从文笔稚嫩到文思泉涌,在不断输出中,许多人的专业技能、表达能力和项目管理水平都得到实实在在的提升。有网友说,这种快乐“是一种更深层、更原始的满足——我参与了创造的全过程,并且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回报”。
探索性的心灵对话。输出不仅是面向外界,也是与自我深度沟通的方式。当画笔在画布上游走,是选择一笔群青还是钴蓝,全凭个人的意志与喜好;当陶土在指尖成型,是维持平整杯口还是“凹”几朵小花,全看自身的技术与审美。这些输出过程,往往伴随着对情绪的梳理、对思考的厘清。正如不少人通过写日记缓解焦虑,通过创作表达无法言说的情感,“输出型爱好”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安顿自己,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力量。
创造性的自我实现。“输出型爱好”让每个人都能成为生活的“创作者”,将内心的奇思妙想、独特感悟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刘慈欣本是发电厂的计算机工程师,在工作之余仍不忘仰望星空,以一部《三体》摘下“雨果奖”,将中国科幻文学带到了新的高度。杨宇凭借一腔热爱,放弃药学转行动画,“死磕”出了《哪吒》系列电影,实现中国动画电影的“逆天改命”。当然,也有人用毛线钩织出独一无二的玩偶,为喜欢的歌曲重新填词,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制定的旅行攻略……这些创造或许大小不一,却都带着鲜明的个人印记,是“我”在世界上留下的独特证明。
二
那么,为什么应重视“输出型爱好”的培养?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倒逼有效输出。在信息过载的时代,很多人每天被动接收着海量资讯,看似收获满满,实则像在沙滩上捡拾贝壳,潮水一来便冲刷得所剩无几。“输出型爱好”像一把“筛子”,逼着一个人从碎片化信息中提炼精华,从泛泛而观转向深度思考。想写一篇合格的书评,就必须沉下心读懂书中的逻辑与情感;想拍出一条有温度的vlog,就得用心观察生活里的细节与感动。有效输出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用自己的视角重构内容,“把知识嚼碎了再咽下去”,让那些流过脑海的东西真正沉淀为自己的认知。
叠加个人“buff”。“输出型爱好”能让爱好从习惯变成一项技能,既是个人能力的直接提升,也让人生拥有可行的Plan B,甚至发展为“第二曲线”,提升生活的“容错率”。比如,当过编辑的耿华军凭借对地理的热爱,从将自己对地理的认识分享给别人,到创办“星球研究所”公众号,以地理视角解构世间万物,打造出《这里是中国》等系列现象级科普作品。还有的自媒体博主通过拾掇小院开启园艺事业,在待业阶段成功将“输出型爱好”发展为主业。
三
梁启超曾说:“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那么,该如何培养一项“输出型爱好”?
储存好“输入”的能量库。输出离不开输入的支撑,培养“输出型爱好”,同样需要我们拥有“输入型爱好”,形成输入和输出的闭环。试想,没有阅片量,何来神吐槽?未曾览群书,如何吐锦绣?在输出以前,我们要做好输入的积淀。输入带给我们基本的技能和知识,塑造我们大体的底色和轨迹,帮助我们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而当知识富集到一定程度,表达能力自会水涨船高。
点燃“第一次”的火花。迈出第一步总会伴随“做不好”“我不行”的焦虑。但正如《认知觉醒》一书中所说,焦虑往往源于贪多求快,是想同时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请记住:先完成,再完美。第一步无需惊天动地,不妨从“简单模式”开始,像参与青年夜校,让曾经被“主线任务”中断的梦想继续生长;创立自媒体账号,让自己的声音在网络上留下些许痕迹……
正确看待反馈。“输出型爱好”带来的点赞、评论等正向反馈,能为我们提供持续行动的情绪动力。同时,反馈也有助于发现不足,推动我们主动学习、持续优化,形成“输入—输出—反馈—再输入”的良性循环。但要警惕过度依赖外部认可,谨防爱好初心被数据和价值异化,陷入人设表演的漩涡。如自我决定理论所言,真正的动力应源于内心。别让“输出型爱好”变成新的心理负担,应让其成为觉察我们内心想法的一个契机,借此更深入地聆听自己。
当然,也不必强求。若一时缺乏灵感或状态不佳,不妨暂缓输出,回归输入、静心积累。顺其自然,相信每个人终会找到属于自己的“输出型爱好”。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