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稳定”
浙江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贾生华教授认为,一块土壤上毛竹太繁茂,其他物种就会被消灭。一个行业吸纳过多社会资本,会抑制其他行业的活力,导致生态失衡。企业和个体投资者进入房地产领域,投资回报率超过其他很多行业,产生超额利润。这种集体效益会诱发整个社会的集体非理性。
他说,这种现象,一方面"自毁",比如说,房地产企业不需要在规划设计、营销等方面创新就可以大赚其钱,创新能力就会萎缩。个人只要拥有房子,无需开拓创新、充电学习就可以成为食利阶层。另一方面"毁人",土地、资本、银行信贷、人才等诸多资源都向房地产业集中,导致社会资源配制的结构失衡。有些企业为追逐高额利润,放弃老本行入楼市,导致这些产业的创新受到抑制。
王益平也认为,目前"三外"企业到杭州巨资拿地,本地开发商只好"外拓"到外省。各地这种"外拓"企业就数浙商最多,实际正说明了浙商面临的房价高企压力最大。他说,认认真真谋发展的开发商是最希望房价稳定、市场稳定的。房价畸高利润率反而会下降,弊大于利。他举例说,杭州的庆春路地块,1993年时地价大约是200-300万一亩,现在至少要上千万。房价上涨远落后于地价涨幅。从前开发赚的钱,加上投入,已根本支付不起同类地块的现有地价。
贾生华说,整个社会不应认为只有买房是投资最佳途径,有人赚也有人亏,在创新和竞争中发展,才是行业和社会的合理状态,才能达到真正的"稳定"。
理性必将驱逐“投机”
有专家认为,经过这轮宏观调控,投资、投机的泡沫将被挤出,按照过去房价未快速上涨时的购房量,以及目前杭州外来人口购房占30%左右等数字来测算,真实的需求可能还剩原来的七八成。
房产中介的好日子还会回来吗?
贾生华教授认为,在过去呈现的旺盛需求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被"复制"出来的。正是因为很多有经济头脑的老百姓和企业看到了土地紧缺带来的预期上涨空间非常诱人,纷纷投资买房,房产到达不了最终使用者,而是被放入“仓库”,房产供给被快速“收藏”,市场需求出现不断“复制”现象,住房在一定程度上仅作为“价值符号”而存在。
根据浙大房地产研究中心2003年对杭州、宁波等6个城市的调查,买过两套以上商品房的居民人数比例达5.9%。其中,拥有2处以上住宅的居民比例高达16.7%。
贾生华教授说,杭州楼市在近些年的"泡沫论"中已经经受了地方政府的一次次敲打,具有一定的抗敲打能力。有些大城市今年出台的一些抑制泡沫的政策在杭州早已实行很长时间。对杭州市场而言,国家新政策表露的的决心比其实际措施具有更大的影响。市场的种种反应更大程度上来自对中央政府不可预期后续政策的恐慌。他认为关键是要不断显示中央政府的这种决心,以防止反弹。
通和置业销售总经理黄海波说,目前的市场还没有到可以下结论的时候,没有一项政策会一出台就在市场上引起大崩溃的,那些所谓"猛跌"之类的鸡飞狗跳的信息是不真实的。他认为,前段时间房价疯涨的市场不能体现真实的市场需求,目前一片冷清、人人观望的状态也不是真实的市场。
有地产圈内行家认为,大约再等待3-4个月,新政策的作用才能在市场上完整地体现出来,市场才可能会呈现出全面的真实的状态,人们将看到市场选择什么,淘汰什么,大约在6个月后,再观察一下开发商的情况,可能就会有一些小企业支撑不下去,资金出现问题,这才构成完整而真实的调控效果。据分析,杭州楼市比较大的可能是逐渐回暖,新的交易出现并有序进行,“抢”、“涨”之类字眼消失,房价得到稳定。
杭州市政府负责人也认为,预计随着房地产市场调控力度的加大,市场供应不充分情况有所改善,部分指标趋于下降态势,过度的、投机性的消费将逐步淡出市场,健康正常的理性消费将取而代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