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专刊】
坚守岗位三十载 无私奉献不为名
——记台州市玉环县委组织部组织员杜洪英
杜洪英,女,1957年9月出生,山东省莒南县人,197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台州市玉环县委组织部组织员。自从1979年7月从事档案工作以来,至今已有30多年,先后获得全国人事档案工作先进个人、省档案保密工作先进个人、省优秀组工干部、省优秀共产党员、市优秀共产党员、县“十佳公仆”、县“十大巾帼榜样人物”等荣誉称号,享受省(部)级劳模待遇,曾当选台州市第二届党代会代表和玉环县第十四届人大代表。2009年10月她光荣当选全国三八红旗手。今年4月,她作为全国组织系统的两名代表之一、浙江省组织系统的唯一代表,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的荣誉称号,赴北京参加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受到了中央、省委领导的亲切接见。
爱岗敬业,三十一年如一日的档案员
杜洪英祖籍山东,父亲曾担任玉环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后因公受伤提前离休,举家迁回了沂蒙山区的故乡山东莒南。1979年,机缘巧合之下她又重返玉环,当起了组织部的档案员,整日“窝”在档案室里剪剪贴贴、装装订订,一干就是31年。
杜洪英刚来玉环接手档案管理时,组织部的干部档案就放在几个旧木箱子里,材料残缺不全,再加上玉环与洞头、温岭等地的分分合合,以及“文革”期间派系武斗非常激烈,致使许多干部档案散失,干部档案情况十分复杂,档案工作比较落后。但这些困难并没有吓倒杜洪英,她暗暗在心里下定决心,一定要把玉环的档案工作搞好。玉环是个海岛县,出门坐船是家常便饭,部里的同志见杜洪英晕船,经常对她说别跑海岛了,材料由他们带来,可杜洪英总是执意不肯,说档案工作她熟悉些,还是自己去好。她常常一路颠簸、呕吐着去偏远海岛收集材料,同事们无不为她的敬业精神所感动。那时候,杜洪英一个乡接一个乡、一个单位接一个单位地跑,寻找、清查、整理……硬是在3年多的时间里收集了6000多份材料,救活了大量的“死”档案。
档案整理出来了,杜洪英又开始琢磨怎样才能更好更方便地查阅档案。通过不断的实践,她摸索出了“姓氏笔划编目法”、“单位分类法”、“四角号码编目法”等方法。现在的杜洪英熟悉干部档案胜过自己的家,不看档案检索目录,也能马上查找出任何一个县管干部的档案。这些办法得到了省委组织部的充分肯定。
再过两年,杜洪英就要退休了,可她不但没有闲下来,反而越来越忙。去年,省里要求用5年左右的时间,按全国统一的新标准重新整理档案,几千份档案要重新编排。本来,按照工作安排,她完全可以轻松地退休,把这份工作交由接任同志来做,但她并没有这么做,而是主动地承担起这个重任,开始加班加点地干,至今已整理了1000多份。“来不及了,我要赶在退休前把手头的工作完成。”这话她说了一遍又一遍。
淡泊名利,默默耕耘不图报的老实人
曾有不少人问过杜洪英,30多年一直干档案工作,不会厌烦吗?杜洪英的回答是:“把档案室当作自己的家来对待,谁又会厌烦自己的家呢!一个勤快的妇女总不会因为多干了一些家务活而怨天怨地。只要这么想,就会乐在其中,不会过多地计较苦乐得失了。”
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每次来了查阅档案的人,杜洪英总把他们当作到家的客人,客客气气地接进送出。每当碰上工资改革、机构改革、换届,查档的人特别多,县里部里商量人事,急于查档,即使夜里也得赶来,杜洪英的手机是24小时开着的。每年台风季节,杜洪英总是要把档案室里里外外检查个遍,做到“万无一失”。即使她回到家后,还是会一直惦念着室内的卷宗,生怕某个门窗会漏风渗水。为此,她曾好多次冒着大风大雨,半夜回到档案室“坚守阵地”,直到窗外的风雨渐渐平息……而在平时,只要一离开椅子她就自然伸手去关窗,这手势成了职业习惯,以致在家中也是如此。家人总说:“你人回来了,心还在档案室。”
都说跟着组织部,年年有进步。杜洪英对这句话的理解,从来都不是局限于个人职位的升迁。30多年了,玉环县委组织部先后换了12任部长,同杜洪英一起工作的许多同志相继被提拔到处级或科级领导岗位,可杜洪英依然是一名普通的档案员。许多同志劝她换个环境,到实惠、轻松的单位工作,领导也多次征求她的意见,是否愿意转岗或者提拔到领导岗位,她都婉言谢绝了,依旧一头扎进档案堆里。面对荣誉,她也是主动谦让,经常说“我年纪大了,荣誉应该更多地给年轻人”。在她的眼里,进步的字眼已经被赋予更深层次的含义,那就是把工作做得更扎实、更好,真正体现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正是秉承着这种信念,杜洪英才能在30多年的档案工作中始终保持热情,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真正做到了“板凳一坐十年冷,名利于她如浮云”。
刚正不阿,坚持原则不让步的老组工
干部档案工作是一项政策性、机密性很强的工作,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有较高的党性觉悟,自觉坚持档案工作原则和制度,秉公办事。为了更好地管住这个“家”,杜洪英修订完善了《查阅档案制度》、《保密制度》和《库房管理制度》等干部档案管理工作制度,挂在墙上醒目处。这是为了告诫自己,也提醒别人一定要照章办事。
当然,也曾碰到过个别人不照章办事的尴尬事。少数干部在填写履历表时,出现出生时间越填越晚,入党入伍时间越填越早,学历越填越高的现象。有些人甚至托亲戚朋友走关系说人情,想擅自改动档案记录。每当碰上这类事,杜洪英始终坚持“态度上谦让,原则上不能让”,一概回绝,刚正不阿。有一次,一位老同志来找杜洪英,要求把他的干部身份改为职工身份,把档案退回原单位,以便早日退休,让子女顶职,被杜洪英婉言回绝。
“不能让一个投机钻营者得利,也不能让一个老实人吃亏”,这也是杜洪英一直坚持的原则。在县委机关工作的小张在评上中级职称后,没有及时将相关材料加到档案中,甚至连他自己都忘了这事。当杜洪英知道后,立即给他打电话补齐材料,他的工资也因此加了一级。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也正是因为这些点点滴滴,她才赢得了大家的支持和尊重。
古道热肠,关心同志如亲人的好大姐
在30多年的时间里,杜洪英对档案工作、对玉环付出了她的全部心血和深情,没有足够多的精力照顾自己的家庭,也很少有时间能回到山东老家看望亲人,这总让她觉得亏欠家人特别是年迈的父母许多许多。
1997年3月,母亲从老家打来电话,说父亲病重。其时正值全县机构改革,工作很忙,杜洪英没有向部里领导提出请假。一个星期后,再次接到父亲病危的电话,那天正好是星期六,杜洪英焦急得连手表茶杯都忘了带,就匆匆上路了。在汽车上颠簸了一天两夜,进了家门,父亲已奄奄一息,守在病榻前,杜洪英不禁潸然泪下。
在父母相继去世后,她带着双亲的嘱托,怀着失去亲人的悲痛,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她那为之付出了青春年华的档案事业中,并始终保持着对工作的热心、对同志们的关心。
作为部里年龄最大的同志,杜洪英是大伙眼里可亲可敬的“好大姐”。每当逢年过节,她总是挨家挨户地登门拜访部机关离退休的老同志,嘘寒问暖;每当部内同志喜结良缘、喜得子女,她总是像一位亲人一样忙里忙外,大家都说最忙碌的是她,笑得最甜的也是她;每当有干部遇到不顺心的事或心里有疙瘩向她倾诉时,她总是循循善诱,耐心劝导,久而久之,档案室也成了干部们最爱去、最常去的“谈心室”。杜洪英不仅对部内同志做到热心、关心、贴心、细心,对其他干部也是“视若一家人”。因此,只要走进玉环县委大院,不管处级领导还是普通干部,不管是年龄比她大还是比她小很多的,只要熟悉她的人,大家都会亲切地喊她“杜大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