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非公企业发展党员工作企业主认识不到位、青年流动频繁、宣传教育滞后等难点问题,福建省南安市积极在实践中探索创新,建立了党团共建、流动跟建、村企联建等三种非公企业发展党员模式,取得较好成效。2009年以来共发展了250名非公企业党员,占新发展党员总数的17.7%。
党团共建,破解非公企业发展党员难选“苗子”。针对非公企业青年流动频繁、党员年龄结构日趋老化等问题,坚持“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思路,着力在企业青年团员中发展党员。目前全市发展的非公企业新党员,28岁以下的青年团员通过团组织的入党“推优”占98%。一是提前介入教育引导。坚持把着力点放在入党申请人队伍建设上,依托企业团组织建立优秀团员入党申请人信息库,争取将团组织中优秀的一线人员吸收发展到党组织中来。充分发挥团组织的推优作用,采取“1带3”的办法,要求企业每位党员挂钩联系3名优秀青年团员,通过党员对团员的“传、帮、带”,开展教育引导工作,把企业中的先进分子凝聚到党组织周围,不断壮大入党申请人队伍,保证发展党员工作“源头”质好量足。二是实行双重教育考察。实施党团组织共同教育培养、共同考察审核的发展党员推优制度。经过团组织推、党支部育,不断为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真正做到了“推优”工作“党团一盘棋”。三是建立“同步培训”制度。抓好党员教育培训的同时,把团员的教育培训列入培训对象,有计划地开展教育培训工作。非公企业党组织每年在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的同时,都把团干部作为重点培训对象,依托基层党校集中教育培训,使他们达到“经常受教育”的目标要求。
流动跟建,破除非公企业发展党员的“盲点漏洞”。非公企业中流动务工人员占到了很大比例,具有稳定性低、流动性强、难以管理的特点,在发展党员工作中经常被忽视而形成盲点。我市通过摸底推荐、联系入门、定向培养等办法,最大程度地将优秀流动务工人员纳入组织视野。一是摸底推荐。对流动务工人员的政治表现、年龄文化、单位职业、居住社区和守法表现等基本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对其中的先进分子登记造册,建立35岁以下流动务工非党青年信息库。企业党组织每年召开一次“优秀流动务工青年推荐会”,发动党员、群众向党组织推荐身边的优秀流动务工人员。二是联系入门。对推荐出来的优秀进城务工人员,逐人建立联系培养档案。采取自愿和指派两种方式,挑选威信高、有能力的企业一线党员管理人员作为流动务工人员的培养联系人,利用电话、信函、QQ或约见面谈等方式,每季度与联系对象联系一次以上。三是定向培养。根据联系对象的能力特长和本人意愿确定培养方向,主要确定了企业经营管理后备干部、技能人才和市场经营人才等三类。在培养方法上,实行“配菜”加“点菜”模式,既注重《党章》和政治理论的灌输辅导,又区别对象各有侧重引导,比如对企业经营管理后备干部培养对象重点引导学习企业管理知识,对市场经营人才重点引导学习市场经济知识,对技能人才引导学习产业技能知识等。
企村联建,破解非公企业发展党员的组织“瓶颈”。针对部分非公企业党支部因党员流动频繁造成“有牌子,无党员;支部不健全,党员难发展”的情况,实行“企村联建”模式,依托企业所在村党组织发展非公企业党员。一是“村企联训”。将村党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及非公企业入党积极分子合并培训,依托村党员活动中心,邀请市委党校优秀教师和市优秀非公企业党务工作者授课。二是“村企联审”。针对非公企业党组织发展党员工作政审难问题,采取拓宽政审时间和空间的方式,在对外来务工人员政审时,除发函了解直系亲属和社会关系外,重点向流入的所在地乡镇计生办、派出所了解计划生育及有无违法情况,向流入的所在地村居了解日常表现并征求意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大发展党员力度。三是“村企联育”。广泛推行村支部委员培养联系制度,通过“一对一”跟踪培养办法,帮助企业在生产一线和企业中层管理优秀人员中培养党员。建立非公有制企业入党申请人、入党积极分子信息库,实行入党积极分子档案接转制度,采取结对培养、委托培养、联系培养、跟踪培养等方式,逐人落实培养措施,大力抓好入党申请人和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南创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