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春运开始,杭州下了场大雪。铺天盖地的白色,笼罩了城市里涌动的人流。
即便有一万个关于回家的梦,结果也许只能买到一张令人虚脱的站票。但思乡的人们仍不顾艰难地排队买票、挤上火车,踏上归途。
1月18日晚,春运开始前夕,记者来到杭州火车站,和杭州铁路公安处杭州站派出所民警一起出勤,感受他们忙碌中的那份欣慰———每天,有好几万人从这里踏上回家的路,和家人团聚。
为旅客引路
1月18日晚,杭州火车站的自动扶梯已经拥挤不堪。一级扶梯平时能挤下两三个人,此时只容得下一个人和一堆行李。
记者看到张玉珍(化名)正在安检口等待丈夫和舅妈。她怀里是10个月大的儿子,身后躲着扭捏的小女儿,身旁站着瘦小的婆婆。老人两手各拿了一个枕头,肩上背着有两个她那么大的行李包,佝偻着上身,不敢多喘一口气。
快到20点时,她丈夫终于接到了舅妈母子。婆婆紧皱的眉头,终于舒展出来。5个大人和两个小孩,在往来不息的人流中,互相依靠着准备进站。
与此同时,杭州铁路公安处杭州站派出所民警施超冒雪从派出所出来,前往火车站巡查秩序。看见在大厅里晕头转向的张玉珍一家人,他赶忙上前,把一家人带到了第六候车室。张玉珍笑得很灿烂,用不标准的普通话说了声“谢谢”。
21点30分回重庆的站票,很快就能带他们回家。
一个一个来
20点30分,吃过泡面后,3岁的黄晶丽(音)正在候车室的座位上活蹦乱跳。这是她第一次坐火车,她一会儿做鬼脸,一会儿俏皮地来抓身旁大姐姐的手。原本焦躁、警惕的旅客,都因她纯真的模样暂时放松了下来。
女孩爸爸黄世堂7年前从贵阳来杭州打工,去年,女孩和妈妈也来了,让母女俩最不习惯的是杭帮菜太甜。黄世堂说,这次回家过年,要带上自制辣椒酱回来。
黄世堂的大儿子在重庆读大学。当天上午,儿子打电话来报喜,说被学校选拔去重庆市档案局实习。黄世堂很高兴,施超也在一旁乐呵呵地搭话。因为工作的原因,施超他们基本能听懂重庆、贵州等地的方言。
黄世堂一家三口在等待21点28分从杭州开往贵阳的临客L199。开始检票时,等待已久的漫长队伍开始骚动。施超和同事在验票口维持秩序,协助验票。“不要抢,一个一个来,肯定能上车的!”原本喧闹骚动的队伍,在他们一遍遍有力的喊声中,逐渐平静了下来。
这几天,每天进站的旅客都超过了6万,这句话到底喊了多少遍,施超也记不得了。
完成了验票环节的秩序维护,接下来,施超他们要去月台维持上车秩序。
火车汽笛一响,乘客们拼了命向各节车厢跑去。“不要跑!慢一点,小心摔倒,肯定能上车的!”施超和同事沿着车厢走过去,扯开嗓门一遍遍地喊着,声音在冰冷的夜里听起来特别清脆。
车厢门口,一名妇女急急忙忙地上车,背上的孩子差点撞上了车厢的铁门。施超帮着把孩子抱了上去,后面陆陆续续有带孩子的乘客,都享受到了这一待遇。
L199的乘客总算都安全上了车。施超松了口气,随即前往售票大厅巡查。
晚上来买票的旅客还不是很多,售票大厅秩序良好。“每天会根据不同时段的客流量来增减人手,下午人手会增加,晚上就相对少一些。”施超说。
“我们每个人每天至少要被旅客问询200次。”施超话音刚落,就有几名旅客来咨询票务问题,他耐心回答了。
施超说,今年元旦期间他们已经做了一次“预演”。元旦过后,他们便投入了春运实战状态。一个月来,没有人掉以轻心。
“今天所里没人准备下班,都睡单位了。”施超说,下周将迎来春运最高峰“,我们做好准备了,尽量满足乘客回家的念想,人人都能安全回家。”
后记
一列火车开走了,候车室的座位上换了一批人。春运的味道随着不断涌入候车室的旅客蔓延开来,无处不在的行李干粮、此起彼伏的手机铃声以及被融化的雪花浸湿的地板。
坐在行李箱上的旅客低着头,一边吃泡面一边吸鼻涕,不时抬头看一看时间。还有许多人手里捧着热气腾腾的奶茶,为了驱寒,也为了在攒动的人流中驱散孤独。
更多的人,茫然地站在候车室里,无所适从。结伴回家的大学生们,坐在角落里,拿行李箱当桌子玩起了扑克。
春运的第一批旅客,正用各种方式度过漫长的等待。而铁警,将伴着他们,从买票、进站到月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