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当前中国民营企业的劳动关系,视野避不开浙江。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的“裁员潮”,经济复苏回稳中的“用工荒”,在这个民营经济大省似乎都不明显。有人说,这是劳动者“用脚投票”,把“信任票”投给浙江,投给和谐的劳动关系。
不仅是直观感受,更有研究数据可印证。学者们倾向于考量劳动争议案件数量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以此来衡量一个地区劳动关系状况。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项研究显示,单位GDP的劳动争议受理数,全国为1.9,浙江为1.35;单位GDP的劳动争议涉及劳动者人数,全国为5.59,浙江为2.40。从全国范围看,浙江的劳资和谐度,明显走在了前面。还有专家认为,一个劳资利益共同体正在这里形成。
在民营经济发达、中小企业众多的浙江,怎样构建起和谐的劳资关系?又有哪些经验可循?
责无旁贷——
政府营造“和谐生态”
|
1月31日,杭州中策橡胶厂用大巴送700余名员工返乡过年。至目前,杭州已包车送约7万名外来务工人员返乡。李震宇 摄
|
六成以上税收、七成以上GDP和外贸出口、九成左右就业来自民营企业,浙江是当之无愧的民营经济大省。
民营经济占“大半江山”的经济结构,也给浙江的劳动关系带来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一方面,资本的趋利本能在涌动;另一方面,以新生代农民工为主体、大多分散在中小企业的劳动者,自我维权意识也在增强。
浙江省委、省政府较早认识到,构筑和谐劳动关系,是建设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省委书记赵洪祝说:“没有和谐的劳动关系,就没有企业、乃至整个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没有和谐的劳动关系,也就没有群众的利益保障、民生的持续改善。夯实和谐劳动关系基石,政府责无旁贷。”
浙江劳动部门曾做过详细调研,近年的劳动争议,主要诱因涉及劳动报酬、社会保险、企业改制、劳动合同纠纷等方面,这反映了影响劳动关系和谐的深层原因。针对这些问题,浙江从政府层面找到了几个关键点:
——编织一张完善的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网。在浙江,五大社会保险制度不断“扩面”,像养老保险,对非公企业实行“低门槛进入、低标准享受”的特殊办法,让更多非公企业劳动者今后能享“退休金”。
——探索一个有效的就业服务、再就业援助体系。浙江发挥市场机制灵活作用,在所有市县都建立了一定规模的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三者并进。特别是试点城乡统筹就业,把农民工完全纳入公共就业服务范围。
——理顺一套企业工资分配制度,从源头上防“欠薪”、保证正常“涨工资”。浙江在全国率先实施工资支付保证金、欠薪应急周转金、农民工记工考勤卡“两金一卡”制度,保证劳动者按时足额领到工资。综合运用包括最低工资、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人工成本测算等在内的企业工资调控制度,保证工资正常增长。
“对症下药”——
800万职工得益工资协商
薪酬,往往是引发劳动纠纷的主因。尽管劳资双方“工资共决”一直被提倡,然而执行起来却有困难。浙江省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金长征认为,主要在于中小民营企业中职工一方协商力量薄弱,谁来同老板谈、怎么谈都是问题,这种情况下工会理应挺身而出。
行业性的工资集体协商,成为企业、职工共同的利益指向,成为工会、政府部门共同的努力方向。实行行业工资集体协商以来,高虹镇127家节能灯企业因工价问题、职工跳槽问题引起的劳资纠纷一降为零,职工工资平均增长13.83%。去年春节过后,节能灯企业职工按时报到率超过80%。目前,高虹镇节能灯产量已占全国1/10。
在浙江,职工工资老板一人说了算的状况正在改变。一种“企业协商谈增长、行业协商谈标准、区域协商谈底线”的协商模式初步形成:企业协商重点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行业协商重点制订统一的工时和工价标准,区域协商重点解决职工工资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企业情况千差万别,怎样才能使“工资共决”收到实效?浙江各级工会对集体协商“量体裁衣”、“对症下药”,这也构成了“核心经验”。
中小企业比较集中的镇、村,实行区域性工资协商,由镇村联合工会与业主委员会或经营者代表签约;较大的产业群或块状经济区域企业,由行业工会与行业协会协商签约。生产经营正常和效益较好、工业基础较强的行业、区域,重点就工资水平、奖金分配、补贴和福利等进行协商,建立工资正常增长和调整机制;在生产经营较困难、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的行业和区域,重点就工资支付办法等进行协商,重在建立工资支付保障机制。
浙江省总工会副主席陈世权介绍说,浙江目前已有近850万名职工按照集体协商定工资。杭州等地已建工会企业中80%以上都实行了工资集体协商。
在浙江,无论劳方还是资方,遇到分歧找工会,已经在很大范围内成为共识。
潜移默化——
全社会携手更给力
赵洪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全社会都来为密切劳资关系尽一份力,劳资和谐的春天才能到来。”浙江明确提出,让和谐、幸福、安康惠及生活在浙江这块土地上的每一个人。“新杭州人”、“新宁波人”、“同城待遇”……这些举措,让外来务工者有了归属感,也在潜移默化地促进劳资间的和谐。
在嘉兴平湖打工10年的河南籍农民工周国平,喜滋滋地领到了居住证,一家三口都成了这里的新居民。他说,“居住证与暂住证只有一字之差,但感受完全不一样。”
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严霜最浓时,浙江省委、省政府号召:“留住员工,留住明天。解决就业才是从根本上保民生。”浙江形成了全社会携手为劳资和谐尽力的氛围。
位于萧山的万向集团是国内汽车配套行业的龙头企业。2008年,全球汽车行业遭受沉重打击,他们被殃及。2008年10月开始,订单从每月50亿减少到35亿,当时受汇率影响,效益也不断缩水。
“无论如何,我们不裁员、不减薪!只要企业还在运转,就绝不抛弃一名员工。一遇困难就裁员,这不是一个负责的企业家该做的!”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坚定地说。
“良性循环”——
企业同样是受益者
劳动者的权益和尊严得到保障,受益的绝不仅仅是劳动者一方。
杭州油漆有限公司工会主席胡连荣有个“良性循环”的观点:“工资集体协商后,职工工资平均每年有15%的增幅,看似企业工资支出增加,但企业从中得到的提升和发展,远不止于此。职工待遇越好,积极性就越高,创造的利润也更多;企业利润高了,更乐意提高职工待遇,同时也能留住人心。”
有担当,也有回报。
提出“不裁员、不减薪、不降福利”的万向集团营业收入顺利实现“奋斗十年添个零”,员工收入也有了“3年再翻一番”的预期。鲁冠球说:“员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
想方设法让员工“快乐工作,无忧生活”的传化集团,仅2010年就收获了员工为企业发展提交的3163条合理化建议,其中70%以上被采纳,为企业带来数以千万计的经济价值。“有了人,才有企业的发展”,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如是说。
连续多年为员工破解“住房难、回家难、子女上学难”的温州开元集团,几年来仅在职工住房方面就投入1000多万元。“员工利益无小事”,董事长李跃胜认为,员工生活上的困难解决了、烦恼少了,会更用心投入企业发展。
拥有20多名博士员工的浙江华海药业公司,每年花在员工身上的培养经费有上百万元。董事长陈保华认为,“员工的发展是企业发展的基石”。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企业人才队伍依旧稳固,去年人才流动率低于9%。
在浙江,劳动关系中的企业、职工双方体悟到“合则两利”的真正含义。专家眼中,浙江民营企业有着追求和谐劳动关系的内在需求、内生动力,也得到了适时有力的引导和推动。
长期关注研究劳动关系的浙江省总工会干部学校徐小洪教授认为,浙江的民营企业大多由“本土化”的资本构成,企业家大多曾具有“草根”经历,而经营理念更希望长期扎根、长远发展。同时,浙江民营企业发育较早、壮大较快,企业迈上一定规模后,也更加重视劳动关系的和谐度,重视人力资源、人才资本的作用。浙江民营企业“块头”在长大,劳资利益共同体也在形成。
下一步,浙江将加强机制制度建设,充分整合各种社会资源,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进一步推动和谐劳动关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