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二,在淳安县姜家镇浮林村,是闹元宵的日子。
下午三点,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在村子里此起彼伏,每家门前都摊着一地红纸屑,村里小孩倚在自家门柱上,不闹也不言语。
村里人家放好鞭炮,就摆起团圆饭,姜明堂、姜美娣、姜崇槐、姜良青、姜继学、余新养家也不例外。桌上有鱼、有肉、有酒,若不是正厅中央披着白色陵布的黑框遗照,若不是家人胳臂上戴着的白色小菊花,这应该是很热闹的时刻。
只是,门里门外,哭声呜咽。
亲手种下林子的人
不上山救火心里讲不过去的
淳安县姜家镇浮林村位于浙江西北部山区,全村耕地面积668亩,山林面积17755亩,其中生态公益林5000余亩,都是杉树、松树。
进村口,沿着水泥路向前走,看见一片蜿蜒的山脉,浮林村村民姜文平长年在外打工,他说,“每次回家,老远看见这山,心里就踏实了,离山越近,离家越近。”
姜文平穿着一双雨靴走在最前面,带着大家顺着山路弯弯曲曲向上爬。距离正月初三那场山火,已经过了10天。一股烧焦的味道仍弥漫在山坳间,数百亩荒草被烧得枯黑,大家都不说话。
就是在这,姜明堂、姜美娣、姜崇槐、姜良青、姜继学、余新养为救火护林英勇牺牲;就是在这,姜明三、余诗金、姜良礼为救火护林身受重伤。
山上着火,村里老支书姜明堂、老党员姜崇槐、姜美娣为啥那么心急,一定要冲上去?
“着火了,亲手种下林子的人,如果不上山救火,自己心里是讲不过去的。”姜文平抬起手指了指山顶,“那后面,是我们村上百亩的公益杉树林,种得不易。”
浮林村能用上自来水,靠种桑养蚕过生活,全赖公益林下的那片水库,而要想水库长久发挥功效,全赖这片公益林。
隔壁村都说浮林村的林子种得好,为啥?
“当年种树时,村里老支书姜明堂带着大伙儿把草根、老树根都全部挖光,再种下杉树。我们村里没啥资源,种树,说大了是为了开发‘绿色银行’,说心里话,就是为了村里子孙。”
姜文平的电动车座里永远装着双雨靴或运动鞋,就是为了方便上山。“以前有外人来山上挖笋,村民自发组成护卫队,守着。”
背后噼里啪啦的断裂声
感觉有团大火轮要卷着你
浮林村距姜家镇有15公里路,开车过来要20多分钟。碰上火灾,眼巴巴等消防员是等不住的。
村上有两个护林员,每年去镇里的防火中心培训两三次。天干风大,村里人对山火有点“司空见惯”。
正月初三,山上起火时,程振武第一个赶到现场,“在我们村,知道失火了,都一定要去的,好像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
在和几个村民赶去救火的路上,程振武打了三个电话,“第一个电话打给镇防火办主任;第二个电话打给护林员,就是姜明三;第三个电话,打给我们村支书程仙美。”
碰见山火,扑是扑不灭的,只能尽快做防火带,防止火势蔓延。浮林村村民家,家家都有救火工具,主要就是柴刀、锄头、三角铲。
初三的火难灭,不是因为防火带没做好,主要是因为当天风向突然一变,救火的人一边砍草,一边往上走,被卷在满是浓烟的山坳间,跑不出来了。
回忆起当天的大火,姜文平深吸了一口气,“往上跑时,背后噼里啪啦的断裂声,感觉有团特别大的火轮要卷着你。有树杈掉下来,烧到我帽子,我把帽子扔了,不敢回头,继续往上跑。等我终于跑到山顶,翻下山时,腿是软的,根本站不住。”
当天下午3点,大火被熄灭,同时找到6位遇难的救火英雄。
“我心里隐隐约约觉着可能是他们,因为救火时我看到他们,火灭了,找不到他们,但又不敢相信,十几分钟前,大家都是活生生的。”
在家的70岁以下党员26名
全部参加救火
浮林村现有党员49名,在正月初三的大火中,在家的70岁以下党员有26名,全部参加救火。
不仅在大火面前,浮林村的党员在实际生活中,也样样冲锋在前。
浮林村村委会党支部,每人办公桌上都有一块党员十带头的标语牌,上面写着,“带头爱党爱国、带头遵纪守法、带头执行政策、带头履行义务、带头学用科技、带头勤劳致富、带头扶贫帮困、带头移风易俗、带头计划生育、带头家庭和睦。”
来看看他们中的两位。
“账房先生”姜明三
姜明三是村里人眼里的“账房先生”。是浮林村有史以来任职最长的会计,从1979年2月高中毕业后开始,一直做到2006年3月。
作为村里的头号知识分子、养蚕大户,姜明三一旦听说谁家的蚕宝宝出现异常情况,就不请自来。自从担任村里护林员后,姜明三的手机24小时不离身。
村民姜崇发的妻子和女儿患有视力障碍,他自身又有残疾,是村里的低保户。
提起初三的大火,姜崇发两口子都哭了,姜明三把他们一家当作民情联系户,主动为他争取低保政策、残疾补助,让他能享受每年8000元的生活补贴,平时还经常指导姜崇发养蚕技术,分担农忙时的农活,为他全家解决了许多生产生活上的困难。
初三大火,姜明三一家包括他78岁的岳父姜良平9口人,全都参与救火。姜明三因伤势严重被送往浙医二院抢救,怕影响治疗效果,村民只能和他谎称,他救火牺牲的儿子姜继学在另外医院救治。
姜美娣对自家人好
对村里人也好
姜美娣家,唯一一个煤炉,摆在姜美娣的爸爸妈妈房里。
团圆饭当天,姜美娣老公特意买了鸡腿。姜美娣老公饮下一杯酒,哭了起来,“她在的时候,总说最爱吃鸡腿,能给她买鸡腿吃,她就心满意足了。”
站在姜美娣老公后面的儿子,一边拍着爸爸的肩膀,一边眼泪也簌簌地流下来。“我妈走了,我爷爷最不习惯,他长年瘫痪在床,原来总是我妈把饭端来床前给他吃。”
姜美娣对自家人好,对村里人也好。虽然做计生工作,难免琐碎,可每到结算种桑养蚕工钱时,姜美娣总是帮余建娥等不识字的村民,把账算得清清爽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