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雪不用怕,但只要在大雪来临前提前将竹子钩梢,雪后及时将雪摇掉就行。而且大家放心,钩梢等措施,并不影响竹子的材质、产量……”
从去年12月开始,连续多场大雪令南方各地竹林被沉重的积雪压弯甚至大片倒伏,雪灾对浙江竹业生产影响尤其严重。就在这些关键时刻,浙江农林大学森林培育学科的方伟、桂仁意、高培军等数十名党员专家,又冒着大雪出现在浙江及周边地区遭灾竹林中,为竹农传授抗雪灾恢复竹林生产技术。
据统计,为帮助竹农抗击雪灾,从去年冬天开始,浙江农林大学森林培育学科党支部专家们,多次冒着严寒第一时间赶赴浙江临安、丽水、安吉,安徽黄山、广德、宁国等主要竹产区指导竹农开展抗击雪灾和灾后自救工作,为500余名竹农进行了指导,发放技术资料700多份,有效避免了当地竹产业可能遭受的严重损失,令各地受灾的竹农们满怀感激。
在国家林业局林木良种基地,森林培育学科的党员冲锋在前,手持长竹竿,踩着泥泞,顶着鹅毛大雪及时为竹子钩梢、摇雪,预防竹杆折断,以最快捷高效、简便易行的方法保护竹子成长,为大量珍稀濒危红秆寒竹、花杆方竹等200多个竹种和新选育的杨梅、香榧等良种的树体“减负”,将优良种质资源损失减少到最小。
为帮助周边省份竹农共同抗击雪灾,该学科党支部还组织党员和专家们通过电话和电子邮件等形式指导安徽、江西、湖北、广西等地的竹林救灾工作,及时为灾区送去先进实用的科学技术,有效地推动了灾区的生产自救活动。同时,积极开展灾害评估、灾害控制、科学监测、灾害预防等方面灾情调研和科技救灾活动,开展了“毛竹林雨雪冰冻灾后恢复重建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研究并被列为浙江省重大科研攻关项目。
帮助竹农抗击雪灾,已经成为浙江农林大学森林培育学科的党员专家的一项主要职责。几乎每次下大雪,该学科党员科技人员们就会赴龙游、遂昌、衢江、安吉、临安等主要产竹县市开展科技救灾。并在救灾的基础上,加强抗灾研究与应用示范。据统计,就“毛竹林雨雪冰冻灾后恢复重建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项目实施区域,党员科技人员建立集中示范基地12个,核心区面积3.3万亩,示范推广面积7万亩,项目实施区集中示范基地竹林生产能力已基本恢复至灾前水平,较非实施区域提前2年。
其实,帮助竹农抗击雪灾,仅仅是浙江农林大学森林培育学科党支部17名共产党员科技支农工作的一部分。尤其是在创先争优活动中,该支部以建设全国林业行业唯一的亚热带森林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为契机,制定《亚热带森林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建设方案》,引进省特聘教授徐英武博士,并组建教授科研团队,目前在竹子高效培育与分子生物学、特色经济林培育等方面已形成鲜明的研究特色。积极开展科技服务工作,支持各地新农村建设,选派学科里5名党员教师担任科技特派员,与10余家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先后在衢州、安徽黄山、丽水等地规划现代农业综合区4.3万亩,吴家胜获“浙江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奖”,黄坚钦获浙江省“造林模范”荣誉称号。
为更好地用科技帮扶群众,在笋竹研究专家方伟、桂仁意等的指导下,衢州、丽水地区很多竹农家的的冬笋亩产量超过250公斤;在山核桃研究专家黄坚钦教授的技术支持下,桐庐县山核桃在花期遭受寒害的情况下,依然保持较高产量,而且品质也相当不错;在香榧专家戴文圣教授的手把手的技术传授下,杭州、绍兴、金华、丽水等地区,种下没几年的香榧树都实现了提前结果,去年的总产量达到了历史最高点……近5年来,森林培育学科党支部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已经先后为浙江以及周边省市的农民,带来新增的产值三十多个亿。学科党支部已经为农民培育出了一座又一座的“绿色银行”,学科的研究成果让一批又一批农民脱贫并开始走上富裕的道路。
“在灾害困难面前,党员科技工作者就应该首先冲在最前面!”浙江农林大学党委副书记方伟说:“作为农林院校的党员科技工作者,一定要按照学校生态性创业型大学发展战略与社会要求,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洒在农村的大地上,为三农服务是我们应尽的义务与职责。”
补充资料:
浙江农林大学森林培育学科党支部的工作人员,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森林培育学科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围绕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社会服务等工作进行评议、督诺,进一步提高了党员教师们的服务意识和能力。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梁希实验班”和实施“教授班主任计划”,培养具有开拓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杰出人才。
为将更多好的技术传授给农民,森林培育学科的党员与专家经常对乡镇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他们采取技术研讨、技术培训、技术讲座的方式,传播管理和经营新技术,使管理干部和技术推广人员在竹林经营观念上得到提高和转变,对经济林、竹林高效经营的技术有所了解,便于指导农村工作。同时,专家们还个个身体力行,带领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和科技人员积极与林农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建立起工作人员、研究人员、技术推广人员和经营者的双向互动的伙伴关系,加强农民素质培训,加深林农对科技的亲近感,让更多的农民掌握现代高效农业技术,成为“现代农民”。
前不久,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庙前、灰坪、大洲等乡镇的200多户竹农又收到了一份竹林配方施肥清单,清单上注明了这些农户的3000多亩竹林高效经营示范片的土壤养分检测结果、所需肥料的品种和数量、施肥的时间和方法及其他注意事项,开具这份清单的就是浙江农林大学森林培育学科。从2005年开始,学科带头人方伟教授主持的“毛竹笋竹林高效经营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项目,就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这一技术的推广,使得浙江以及周边省市的竹产业实现了大的发展,近3年,仅在项目10个实施县市累积推广面积40万公顷,新增产值13.49亿元,实际受益林农近120万人,在解决三农问题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该成果已经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学科带头人方伟亦被评为浙江省农业科技突出贡献者。
为了帮助农民尽快富裕起来,浙江农林大学森林培育学科的党员们准备在浙江大地上推广自己的技术,让绿色的竹林都成为农民家门口的绿色银行。由于农民一开始对很多技术都存在较多疑虑,党员们一边开始成果的推广,一边建立多个示范区,希望通过示范作用引导更多的竹农加入到利用科技增加收入的行列,让农民通过自己的比较了解科技的作用。看着示范区的产量收入连年增加,农民们急了,纷纷上门求教。
使科技迅速得到普及,尽快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是森林培育全体党员的心愿,针对广大竹农对竹资源开发利用价值认识上的不足、栽培管理凭经验的实际情况,浙江农林大学森林培育学科的党员采用了阶梯式座谈会、走访农户、上竹山现场指导和举办科技讲座、建立示范区等手段,引导竹农改变观念,提高认识,运用科技栽培技术来求得高效。他们和农民一样,经常出没在果园之间,林农们说:“党员教授为了我们,把上班的地点都改在了我们的果园里。他们是最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