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北京市出台的“治堵”新政中“,摇号限购”引起全国关注。事实上,交通拥堵已经成为“大都市病”最典型的症状,解决这道难题刻不容缓。
浙江盛宁律师事务所主任赵永清向本报推荐了这个热点议题。那么,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会开出怎样的“药方”呢?
张剑星:分流大都市资源
“我去美国旧金山考察过,那样一个大城市,居民出行却很便利。”全国人大代表张剑星将旧金山的交通便捷归功于出色的城市规划,尤其是卫星城镇的发展和合理的城市资源布局。
“回过头来看我国的城市资源布局,比如杭州,浙医一院、浙医二院等优质医疗资源都集中在一块,老百姓都赶过来看病,能不拥堵吗?”张剑星认为,如果能把好的医院、学校、商场等资源通过规划,合理分布于整个城市及周边,城市的范围无疑就扩大了,更多卫星城镇得到发展,不仅能截留一部分涌入大城市的人口,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疏散大城市人口。
因此,他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资源分布、历史状况和人文特点,合理进行产业布局;根据城市容量,科学分配各类资源,努力实现资源综合利用的最大化。
同时,通过人才吸引政策、产业扶持政策,打造一批主题突出的中小型城市,减少大都市压力,从根本上治理交通拥堵。
李立新:建设城市步行系统
全国政协委员李立新建议各地确立“路权分配”理念,因地制宜建设步行系统,从而解决交通拥堵问题。
在他看来,香港以空中连廊为代表的步行系统,在治理城市交通拥堵上很有优势“。在香港闹市区,处处可见‘人在空中走,车在地面行’的立体交通景观,人车各行其道,互不影响。所以香港街头虽然车多路窄,但通行速度并不慢。”
李立新说,上世纪80年代后期,香港也曾一度陷入道路拥堵不堪的困境,此后香港大规模改造步行系统,10多年时间先后建成了近600条空中连廊和人行天桥,与地下通道相结合,组成了一个完善的步行系统。
“从上环到中环,有一条全香港最长也最具特点的空中连廊,从上环西港城的信德中心开始,跨越数个街区,连接多幢办公或商业大厦,整体长度至少有3000米以上。通过这条空中连廊,人们可以轻松抵达政府部门、客运码头、银行、商场、电影院……”
李立新认为,香港的这种步行系统实际体现了一种“路权分配”理念,避免了内地很多城市常见的人车混行、人车争道现象。
“现在国内很多城市虽然也有天桥,但只解决了道口的问题。如果能借鉴香港的‘步行系统’,把车和人分开,则既解决了车和人的矛盾,又可以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李立新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