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不断探索改善社会管理方式方法,力求寓服务于管理之中,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
开栏的话
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是当前党和政府的重点工作之一。安徽日报与新华日报、浙江日报、大众日报、福建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江西日报等华东九报联合开办“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专栏,安徽日报即日开栏。
2月18日,合肥市瑶海区在全国首次设立“和谐搬迁奖”,拿出600万元对开通首个官方拆迁微博引起广泛关注的三里街街道等6个“和谐搬迁”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重奖。
“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社会管理创新,说白了就是如何改善社会管理方式方法,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水平。工作中,我们力求寓服务于管理之中,从控制型管理向服务型管理转变。 ”合肥市综治办副主任丁源军说。
全面转型的安徽,同全国一样,既处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需要破解的难题不少。坚持科学发展,对社会管理本身的转型,提出了更为紧迫的时代要求、更高标准的创新要求。
流动人口管理——从“经济上吸纳、社会上排斥”走向“经济上吸纳、社会上融入”
50岁的曹恒兵,从外地来到合肥暂住在经开区锦绣社区,一直在建筑工地打零工。今年初社区人员上门登记流动人口信息得知他想找份稳定的工作,立即帮他联系到一家纺织公司工作。“没想到社区对我们外来户也这么关心。 ”曹恒兵十分感激。
近年来,合肥大建设、大发展,流入人口猛增,到去年底登记流动人口120余万人,城区每4人中就有1人是流动人员。适应人口变化,合肥市及时提出“新合肥人”概念,构建涵盖公安、劳动、卫生等部门的“1+8”服务保障体系,为流动人口提供疾病预控、就业培训、工资支付、法律援助等服务。为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难问题,全市设立100多所流动人口子女定点学校,放开普通高中报考限制,符合条件流动人口子女享受省示范高中指标到校生待遇。
目前全省流动人口达千万以上,流动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跟不上需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面临很大挑战、社会保障政策配套不完善等许多问题,既制约经济持续发展,也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近年来,全省各地不断加大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解决普遍存在的“四低”即工资收入低、生活水平低、医疗保障低、社会地位低和“四难”即就业难、子女入学难、社会保障难、住房难问题,取得了积极进展。
“但目前流动人口还没有得到城市社会应有的尊重和回报。 ”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既要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普惠“同城待遇”,也要注重构建人文关怀体系,为他们构筑在城市的精神家园,从“经济上吸纳、社会上排斥”走向“经济上吸纳、社会上融入”,让他们从单纯的“城市建设主力军”成为“城市主人一分子”,乐业有工作,安居有住所,精神有寄托,增强归属感,提升幸福感。
基层管理创新——从“垂直”创新到“平面”创新齐头并进
城乡社区是社会管理的最前沿,离群众最近,与群众关系最直接、最密切。社区管理是否得当,关系到社会稳定的根基。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社区工作千头万绪,党建、治安、就业、教育、卫生、保障……工作十分繁重,力量、资源却往往不足,导致社区工作疲于应对,管理服务难以尽如人意。
破解难题,如何创新社区管理体制?去年7月起,铜陵市开始探索撤销街道办,铜官山区撤销辖区内6个街道办,将49个社区整合为18个社区,把大部分街道人员和资源充实到社区一线,将原属街道办的社会管理服务职能下放到社区。社区拥有充足的人力和资源后,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居民普遍反映办事既方便又快捷了。
撤销街道办,将重心下移到社区基层,实现了对传统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垂直”创新。与此同时,我省一些地方探索推行“网格化管理”,对传统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实行“平面”创新,两种探索齐头并进且“殊途同归”——直接提升了基层管理服务的能力与水平。
网格化管理,就是将社区划分为若干个单元网格,每个网格对应安排责任人负责管理与服务。网格化管理的创新之处是,打破按工作领域进行分工的传统,改为按片区进行分工,片区内的事情均有对应的网格负责人处理,责任更加明确,管理更为精细。
“以前我负责劳动保障工作,其他一概不问。网格化管理后,网格责任区内的大事小事我都要负责办理。 ”淮南市泉山街道西苑社居委工作人员体验到网格化管理带来工作方式的改变。社区居民赵先生也感受到社居委人员工作作风的明显变化:“过去有什么事要到社居委办理。现在不同了,网格责任人定期上门巡查并直接为居民办事。 ”
网格化管理扫除了社区工作的“盲区”与“死角”,让管理服务初步实现无处不在。提升基层管理服务能力,必须双管齐下,一方面要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内生活力,另一方面要适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矛盾不断增多的严峻现实,整合基层资源,把人财物更多投到基层,壮大基层力量,夯实基层组织,强化基础工作,才能真正为民服务、优质服务。
群众工作创新——从出现问题“应对处理”到超前加强“源头管理”
拆迁是城市建设与管理中的老难题、大难题。近年来,拆迁导致的社会矛盾日益增多,对群众诉求置之不理或不能合理解决的现象时有发生。滁州市启动“大滁城”建设两年多来,拆迁房屋300多万平方米,从拆迁到建设保持平稳和谐。究其原因,在于深入开展了细致的群众工作,充分解决了群众的合理诉求:对每一个拆迁地块按市价评估给予拆迁户补差,并足额补偿装潢、房屋附属物等损失;在规定时间内搬迁给予奖励,安置期间租房政府提供补贴;拆迁改造中拆迁户不仅没有受损,还得了实惠,改善了居住和生活条件。
社会管理的过程就是做群众工作的过程,社会管理以人为本,就要尊重群众的主体作用,确保群众在社会活动中享有平等的对话权。 1月1日,安徽省集体合同条例开始施行,条例规定用人单位与职工一方建立集体协商机制,通过平等协商订立集体合同,对工资分配制度、正常增长机制等作出约定。 “这对于保障当事双方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意义重大。 ”省总工会法律部专家认为,单独面对企业时,职工势单力孤,工资奖金拿多少、工作时间怎么算,没有话语权。集体协商制度使职工作为一个整体发声,平等的话语权得到确保,合法利益诉求受到尊重。
从征地拆迁到工资集体协商,从交通事故、劳动争议、医患纠纷到环境污染、消费者权益保护等等,做好群众工作、加强社会管理的关键,要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从“应对处理”不断发生和各种问题中,集中力量和资源关口前移,加强“源头管理”,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机制,主动依法维护群众权益,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汪国梁、曹显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