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妙笔为村民办实事
——记浙报派往青田县万阜乡的农村指导员俞佳友
3月23日,青田县700多名乡镇部门干部、大学生村官和各级在青农村工作指导员现场聆听了俞佳友先进事迹报告会。万阜乡的干部、村务员及青田侨报的记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真切感受,讲述了俞佳友的先进事迹和为民情怀。报告会后,该县号召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开展向俞佳友同志学习。
俞佳友,作为一名记者,他在万阜乡担任农村工作指导员期间,不仅长期与村民们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劳动在一起,还用自己手里的一支妙笔,为落后的乡村带去了先进的理念,带领着万阜乡的百姓改变着自己的生活。
一腔热血,让甘甜山泉水引进村民家
蒲州村位于大山深处,生活条件落后。早在2007年,为了改善700多位村民的饮水问题,水利部曾出资在山上建了一个蓄水池,可池子建好后,资金却花完了。蓄了一池的泉水无法引到村民家中,村民们仍然要走上一公里的山路去挑水。
之前的几届领导班子都想解决这事,但最后都是因为一个“钱”字而不了了之。
就在蒋书记一筹莫展的时候,俞佳友受集团委派来到了万阜乡。对于蒋书记来说,无异于来了一个“救星”。
“不管怎么样,我们不能再等了!一定要啃下这块硬骨头!至于资金问题,我们可以到上面争取,请我们集团支持……但最关键的还是要靠我们自力更生,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俞佳友一到任就把自己当成了农民,进出村里,为村民们打气。他还四处筹集资金,在他的多次努力之下,浙报集团拿出了援助资金。
钱到位了,说干就干。俞佳友和乡、村干部一起,带领村民在山路上挖掘沟渠铺设水管。听说新来的指导员没日没夜地干,鞋子磨破了,手上打起了血泡,许多在外打工的村民也赶回来加入了“战斗”。
仅仅2个月,工程就竣工了,村民们从此告别了挑水的日子,拧开水龙头就能喝上甘甜的泉水。
村民们都很感激俞记者,每次进村,和他打招呼的人一个接一个。
一支妙笔,写出了“刘基菜园”的好销量
“刘基菜园”是万阜乡主打的高山蔬菜品牌。然而多年来,由于消息闭塞和推广不力,虽然高山绿色有机蔬菜品质很好,但销量却总是上不去。
2009年12月5日,“刘基菜园”商标进入公示期,俞佳友通过各种渠道托人催办,使省质检局第一时间为村民办好了高山蔬菜进超市所需的条形码。“刘基菜园”商标终于成功注册并投入使用。
2010年4月1日,干菜加工商胡从良在意大利开出第一家干菜销售店,将万阜乡的干菜远销到了欧洲。自家种的菜能卖到欧洲,这是乡亲们做梦也没有想到的。俞佳友继续“推波助澜”,及时在浙江日报等省级媒体发消息20余篇,不久青田县城又开出了第二家干菜连锁店,扩大了“刘基菜园”的知名度,最近还入选首批省级特色农业精品园。
如今,万阜乡的高山蔬菜已经成为温州市“菜篮子”的后方基地,今年可让万阜乡农民产值达到1000万元。
一颗仁心,筹来了骨癌男孩的救命善款
2009年6月8日上午,一辆蓝色的别克凯越轿车,从万阜乡急驶而出,穿行在险峻的山路上。车上坐着4人,俞佳友是司机,车是自己的私家车。坐在后座上的是一个18岁的帅气男生夏明明,他患有骨癌,由于经济的原因,家里一度打算放弃治疗。另外两位是夏明明的父亲夏万峰和母亲周秀琴。他们的目的地是青田县城,然后夏明明一家将从那里乘火车去北京,解放军307医院已经为他预留了床位……
俞佳友是和驻村干部叶雪伟一起到万阜村了解低收入农民生活生产情况时,认识夏明明的。当时夏明明坐在椅子上,左腿肿得吓人,几乎和腰一样粗。由于没钱做大规模治疗,周秀琴只能每天用草药为儿子敷腿。临走前俞佳友掏出身上仅有的1500元钱给了夏家。
回来后他立马联系集团本部,在《今日早报》上连续报道,发动社会各界人士为夏明明捐款,并且四处打听擅长治疗肿瘤的医院。
夏明明一家去了北京之后,俞佳友集中精力连续写出了《妈妈,我想活下去——18岁男孩发出生命的呼唤》《记者村官和骨癌男孩的故事》等报道,引起较大的反响,社会各界人士纷纷解囊相助。到去年底,夏明明共收到社会各界捐款11万多元。
“他的亲切关怀、他的无私解囊,他用爱心和责任感对社会做出无私的奉献,用真切的言语唤来世人的善良,让无助的我得到了人间的关怀和帮助!我从心里深深地感谢他——俞佳友叔叔。”这是今年4月20日夏明明写给浙报集团感谢信中的一句。
但让俞佳友最为伤心的是,虽经种种努力,最后还是没有能够挽留出夏明明的生命。
一份执着,赢得了家人同事的尊重
俞佳友是江西人,他的妻子吴飞梅是杭州人。2001年10月,俞佳友结束了与妻子吴飞梅和女儿俞昕悦两地分居的日子,从江西省广丰县报社调到杭州,先后在青年时报、今日早报工作。
“他执着得有点偏激。”俞佳友曾经的同事和领导汤霁英说:“他有一种执着追求真相的劲头”。
去万阜乡之前俞佳友跑的是交警线。每次遇到报料他都坚持要到现场,从不坐等通报。有时候采访车不在,出租车又打不着,他就开自己的私家车去。经常是写一个稿子的钱还不及跑一趟的油费,可他从来不在乎。
到万阜乡之后,虽然想念妻子和女儿,但他仍然坚持工作第一。去年一年,俞佳友平均每月回杭州不到一次,而且多半是来杭州办事。有时候办完事回家已经很晚,女儿已经睡着了……想到妻子高度近视,两只眼睛视力加起来只有零点三,刮风下雨还要搭他的车上班;想到女儿才上小学三年级正是需要父亲的关爱……俞佳友倍感自责。
好在妻子理解他。吴飞梅动情地说:“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定下来了,那你就好好干吧,家里有我就行。”
人物简介:俞佳友,1974年出生在江西省广丰县农村,1992年12月参军,中共党员,大学本科,浙江日报地方新闻中心记者。2009年2月至今,到素有“青田西藏”之称的万阜乡担任农村工作指导员,兼任乡党委副书记和乡长助理。他克服家庭困难,情系山区,把村民当亲人,积极发动社会力量为乡、村、学校和村民捐助款物达150余万元,为当地脱贫致富奔小康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评为省直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全省优秀农村工作指导员、浙报集团2009年度爱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