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公正与平等,是党成立90年来的不懈追求。我们要从关乎党的执政之基、关乎党的生死存亡的高度,深刻领会促进社会公正与平等的重要性,并以高度的责任感把它落实到具体工作之中。
中国共产党执政60多年来,与人民风雨同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国内外舆论普遍认同。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党进一步明确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要求党的各级组织和政府机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使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特征更加鲜明,深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践行这一执政理念的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尤其是在处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基本权益的问题上,一些基层干部表现出理念错误、举止失当,引发群众的不满,甚至对立情绪,有的还酿成群体性事件,损害了党群关系和政府形象,也影响了社会稳定。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干部在执政执法管理过程中,公正与平等意识淡薄,损害或侵犯了民众的尊严与利益。
公正与平等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
任何一个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决定着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集中体现这个社会主体的愿望、要求、理想、需要、利益等。
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即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关于基本价值的信念、信仰、理想,是人和社会精神文化系统中深层的、相对稳定而起主导作用的成分,是人的精神心理活动的中枢内容。相对整个核心价值体系而言,核心价值观的表述更为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更容易为社会成员所理解和接受。
今天的中国,正走着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那么,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准确、简洁、生动地表达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且因此而深入人心呢?邓小平曾经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句话内涵丰富而深刻,其中所涉及到的一个核心价值就是公正、平等。应该说,公正与平等更具有社会主义特有的价值取向,因为真正的公正和平等,是必须建立在以公有制为基础、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形态之上的。
既然社会主义在体制上、思想上、理念上都崇尚公正与平等,为什么在一些地方仍然会出现冲突,仍然会出现群众的不满情绪呢?关键问题就是公正与平等这一核心价值观并没有完全渗透到每个公民特别是领导干部心中,相关行为人的价值观和行为背离了公正与平等的原则,就会引发社会矛盾。
中国人历来讲究以公正为重,“不平则鸣”是极具代表性的价值取向。平等则是现代社会的一大特征。公正与否、平等与否,是影响我国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敏感因素。公正与平等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是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价值取向的支柱。实践证明,没有公正与平等,社会就不可能有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安定有序。
公正与平等是党的根本主张
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实现社会公正与平等作为根本政治主张和奋斗目标,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赋予其不同的内涵。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实现公正与平等的根本途径,就是推翻 “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推进经济社会的进步,也是为了在更高、更广的层面上进一步提升社会公正与平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的历代领导集体都高度重视社会公正与平等。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的设计和建设,都包含着对公正与平等的追求。在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要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明确把实现社会公正与平等纳入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之中。江泽民同志曾多次就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与正义提出具体要求,强调要把社会公平问题作为涉及全社会的重要战略问题加以解决。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明确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重要目标。
社会公正与平等,一直是党成立90年来的不懈追求。党的各级组织和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真正从党的执政之基、关乎党的生死存亡的高度,深刻领会促进社会公正与平等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以高度的责任感去认真履行职责,把党的宗旨落实到每一项具体工作中。
公正与平等的主要内容
公正与平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精神底蕴和价值取向,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制度、经济、政治和环境的公正与平等。
制度的公正与平等。罗尔斯在《正义论》中说:“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制度的公正与平等就是以权利义务关系为核心的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合理状态。一个社会如若缺乏制度公正与平等,就不可能有可持续性的和谐。就个体来说,当制度本身不公正或不完善时,人的权利是难以实现的,个人很难获得尊严和幸福。就社会而言,当制度有失公正与平等时,社会的利益关系就会出现混乱,社会的发展就要出现断裂。人类文明发展史表明,社会公正与平等作为人类的一种永恒追求,首先要通过制度加以确认。
经济的公正与平等。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市场经济活动必须符合公正原则。只有符合公正原则的经济行为才能最终真正实现合理高效,并保证社会的真正和谐。经济公正与平等的前提是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的公正与平等。在我国经济转型时期,效率原则形式上的平等常常掩盖了事实上的不公平和贫富分化的隐患。20世纪90年代以来,因收入差距拉大而导致的贫富差距加大,已严峻地呈现在社会面前。经济上的不公正会蔓延并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公正性。
政治的公正与平等。政治公正与平等是国家正义的内涵。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政府起着主导作用,而这种主导作用就是促进政治公正与平等。社会公正与平等首先体现为政治公正与平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追求的人人享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需要政治公正与平等来保证。维护公正与促进发展,是作为公共权力的政府最基本的职能。政治公正与平等既要体现权力的本质要求,又要代表社会公正与平等的基本精神。
环境的公正与平等。环境公正与平等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价值准则。新的文明必定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基础的生态文明,它集中地表现为环境公正与平等。
实现公正与平等的基本要求
公正与平等是一种隐性资源,是一种潜在力量。这种隐性资源和潜在力量的充分挖掘和利用,要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通过坚持这一核心价值取向,向每个社会成员提供公正的制度、平等的机遇,进而焕发起每个人创造幸福生活的欲望与才能,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力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逐步形成一个以中等收入人群占主体的橄榄型社会结构,从而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基础。
为此,社会管理机构应努力营造公正与平等的社会环境,切实保障国民的切身利益,协调不同利益阶层之间的关系,进而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更好地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营造这一环境的根本,在于建立和健全体现公正与平等的规则体系,建立起政府与群众平等沟通的渠道,完善群众意见表达机制。政府应严格按照法定权限、法定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切实保障人们的合法权益。重视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处理和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在利益多元的现实环境下,政府要非常谨慎地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公正地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化解各种社会风险和矛盾。
执政理念必须突出公正与平等
深刻理解公正与平等的内涵和基本要求,对进一步明确党的执政理念极其重要。在制定政策和制度创新的过程中,只有遵循公正与平等的原则,这个制度和政策才可能照顾到各方的利益,才可能受到社会成员的拥护。在调节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时,只有遵循公正与平等的原则,才能形成不同利益群体最广泛的共识。在实现国家整体目标的过程中,只有遵循公正与平等的原则,才能使广大群众看到为之奋斗和奉献的意义,从而最广泛地凝聚起民众的力量。
公正与平等具有整体性、全局性和重要性,要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进程中,必须从经济、政治、文化、法律、道德和社会等各个层面,坚持公正与平等的价值取向,真正实现权利的平等、机会的均等和司法的公正。公正与平等还具有历史性和相对性,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地维护和实现公正与平等,营造为人们普遍能接受的公正、平等的和谐环境。
【作者单位: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