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3月29日讯
沈炜博士是浙江理工大学信息电子学院教师,曾下派泰顺县担任农村科技特派员两年。不管是在担任科技特派员期间,还是回校以后,他都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心系“三农”,积极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谋划奔走,谱写了一曲青年知识分子立足岗位“创先争优”的时代新歌。心系三农 奔走建设
在泰顺县垟溪乡担任科技特派员的两年时间里,他长期蹲点下乡,常常替农民用自己的车子亲驾县城办急事,走在乡间的路上,他就像邻家小伙,乡亲们都认识他。他在深入调研所驻乡镇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扶贫专项工作,为当地村民开展生姜种植扶贫项目,与当地农村合作社合作,年种植生姜470余亩,培训农民2000余人次,积极克服台风、病虫害对扶贫项目带来的困难,推广科学、合理的种植模式,累计为农民增收达99万余元,为当地农民脱贫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协助开展席划、香菇等种植项目,扩大当地农民增收渠道。发挥专业优势,向乡政府办公人员传授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经验,负责维护所驻乡镇的计算机和网络设备;积极参与泰顺县政协会议,为发展泰顺献计献策;作为信息专家规划泰顺县教育网分布结构,制定预算,指导相关软件的安装与开发;主持了县科技信箱的培训工作,培训相关科技人员130余人次;积极与科研院所、企业联系,进行科技对接,牵头成功申报的省重大项目《叶腊石纳米改性技术及产业化》是泰顺县承担的第一个省工业重大项目,为泰顺县叶腊石矿产深度开发和利用,改变原有的原始粗加工方式提供了机遇;根据泰顺县当地农产品销售存在的问题,他常常利用返杭的点滴时间,积极推广泰顺县农产品;利用业余时间,自费考察泰顺的山山水水旅游资源,通过照片和自己撰写介绍泰顺旅游景点的相关文章,在《杭州日报》的《休闲》和《新商旅》等刊物上予以发表推介,并亲自策划组织了去泰顺的自驾游活动,让每一位参与者感受泰顺山区的秀丽风光,使泰顺丰富的旅游资源走出大山。
科研教学 兢兢业业
在教学方面,他教书育人,创先争优,取得了不凡的成绩。他先后承担了《数据库原理与应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汇编语言》等专业课程教学任务,始终兢兢业业,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新方法,在把握当前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形势的基础上,与教材相结合,使教学内容在保证理论基础的前提下,不脱离当前技术的发展形势,同时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开拓学生思维,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评价多次位列全学院第一。积极承担教改研究项目,积极参与了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项目,并指导研究生和本科生成功申报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指导学生挑战杯项目。
在科研方面,他开拓创新,勇立潮头,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主持国家科技部科技人员服务企业项目1项、省重大招标项目1项、杭州市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建设项目1项,横向课题3项,参与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项、省科技厅重大优先主题项目1希;以上所有参与项目经费总计90余万元,以第一完成人分别获得杭州市科学技术二等奖和浙江省科技技术二等奖各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并被杭州市人事局聘为杭州市钱江特聘专家。
他始终情系山乡不忘“三农”,与曾挂职过的乡村保持良好的联系,每年都要为当地农民销售农副产品奔波操劳。2010年,还主编了面向“三农”的科普读物《农机巧用常识问答》(将在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为普及农机科技做出了新的贡献。他说:“通过自己的努力如果能够让山区农民在致富的路上走得更快,这是我最大的幸福。”
王晓玲:在平凡的岗位上争做不平凡的事
王晓玲,女,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外国语分院办公室主任。她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在师生中享有“爱生如子”的美名。
默默耕耘 矢志不渝
哪儿最需要,哪儿就能见到她的身影。2010年,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整体搬迁,为配合学校工作,她主动报名调任到东方学院,因人手紧张,她义无反顾地挑起了行政、科研、部分党务、教务工作,并担任8个新生班的辅导员。2009年,她爱人作为中组部、团中央第十批赴川“博士服务团”成员被选派到阿坝州挂职锻炼,她积极鼓励爱人投身阿坝州建设,自己承担起家庭重担。但是,她从不因家庭特殊情况提任何要求,而且丝毫不影响工作,早出晚归,将工作做到百分百。为支援抗震救灾,她还利用暑假,和学校的其他老师一道奔赴地震灾区,为藏区的贫困学生的送上捐助款,与藏区老人、学生沟通交流。
兢兢业业 全心全意
作为办公室主任,需要承上启下、沟通内外、协调左右、联系四方,工作量非常大。她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经常加班加点,毫无怨言,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做好本职工作。她勤奋务实,爱岗敬业,主动为领导和老师分忧解难。东方学院搬迁到海宁校区之后,为方便两个校区的联系,专门开通了两校区间868专线车。为提前了解线路信息,王老师自己驾车随公交车熟悉路线,并主动和驾驶员沟通,把坐车时间和班次认真整理后发给学院的各位老师,为他们的出行提供了方便。学院里有一位年轻女老师刚从日本回国,因不熟悉杭州,住宿有困难,她主动请归国女教师住到自己家。
以生为本 爱生如子
她一贯坚持“工作再具体一点、效率再提高一点,关怀再备致一点”的工作作风,以真诚开启学生心灵,用爱心孕育桃李,为学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因东方学院刚从市内文华校区搬迁到海宁长安校区,学生对环境不熟悉,心存不安和疑虑,她经常下寝室,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引导工作,不管多忙,只要学生有需要,就第一时间提供帮助。有位新生在暑假拿录取通知书回家的路上发生车祸,导致腿被截肢,虽然从未谋面,但她常常打电话鼓励这位女孩,也经常联系女孩的家长,送去关心和问候。
她特别重视学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自学心理学知识,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不断探索工作方法。节假日下寝室看望学生,嘘寒问暖,促膝交谈、提振她们的信心,鼓励她们发奋图强、锐意进取。她注重学生创新意识、个性素质的培养,经常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尽量为学生发挥自身特点和能力创造条件,并身体力行,积极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
点点滴滴的琐碎工作更能彰显奉献精神的可贵。她正是在平凡的岗位上、琐碎的工作中,本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以满腔的热情,持之以恒的创新精神,发挥了基层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翁长庆:托起明天的太阳
翁长庆,女,浙江科技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师,曾获校优秀党员,浙江省高校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全国第八届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等荣誉。
身体力行,让文化之光点亮边远山区孩子的心灵。她出身书香门第,是一个浪漫的都市女孩,但又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爱心的女孩。在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下,她连续8年自费赴云南宁蒗县大凉山彝族贫困山区支教,先后在宁蒗县永宁坪乡小学、红桥乡黄腊老小学任教,尽心尽责地教书,改变学生的思想观念,激发他们的进取精神,并积极培训当地教师,向他们传授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为了社会教育事业,她可以在祖国西南偏僻山区,在只有土豆与满面尘土的穷乡僻壤,一呆就是两个月,一做就是八年,让深山中的校园第一次响起了琴声,让山里的孩子知道了什么是电脑,了解了山外的世界很精彩,从而点燃他们奋进的火把。
多方奔走,汇集更多力量构筑希望工程。她自费奔波在彝族民族地区,跋山涉水、徒步或者利用骡马行走在深山密林,登记贫困失学儿童,拍摄调查属于严重危房的学校,深入了解云南边远山区的教育状况,然后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和互联网,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关注和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8年来,她和朋友们筹集社会资金达数百万元,修缮和重建当地16个乡的30余所村小学,帮助700余名中小学生与热心人士结对。她本人第一批资助并持续资助多年的学生张福林和妹妹张琴琴从深山考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在当地被传为佳话,激励和燃烧着更多贫困莘莘学子的心。2007年,她发动社会力量集资将云南彝族山区的一名无能力治疗的孩子接至杭州顺利完成了心脏手术,挽救了他的生命。
精益求精,辛勤奉献于教育事业。她始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辛勤耕耘在教书育人的讲台上。她对工作精益求精,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创新空间。她敢于突破现有教学模式,创建了独立的课程教学工作室,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机会,把学生作品或半成品陈列在墙壁和展架上,是学生热火朝天地开展艺术创作和模拟课题实践的地方,是学生最喜欢的地方。许多学生说,上翁老师的课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而且有一种成就感。她先后完成多项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和横向课题的研究与产品的开发工作,有2篇论文入选荷兰第六届国际计算机辅助设计与概念设计会议并公开发表,在全国核心刊物及其他省级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编著3部,曾获得校教学成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