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4月13日讯
昨天是余姚市泗门镇谢家路村的村干部夜间工作日。晚上6点30分至9点,村党委书记钱建康和几位村干部在村委会大楼内坐了2个半小时,除了几位问问村事、拉拉家常的村民外,没有等来一位寻求解决问题或办理手续的村民。
夜深了,村民们见忙碌了一天的村干部仍在大楼内办公,纷纷劝他们早点回家休息,但钱建康摇摇头说:“村干部夜间工作制已坚持了十年,不能因为今天没人来办事,就破了这个硬性的规矩。”
说起村干部夜间工作制,还得追溯到2001年3月,当时谢家路村4村合并,人口由800多人猛增到4000余人,村域面积也增加到5平方公里。家大了,事多了,但村干部的人数仍为10人。由于人手少,村务工作多,村干部白天经常要出去办事,村民来找不时遭遇“铁将军”把门。
“村民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看到这一情况后,时任村党总支书记的钱建康立即召集村干部开会商讨对策。一个月后,谢家路村村干部夜间工作制正式实施:每周两个晚上为夜间工作日,10名村干部分成两组,轮流上班。
一本本夜间工作记录单上,既有涉及全村发展的村务大事,也有小到鸡毛蒜皮的家庭琐事。对于坚持了十年的村干部夜间工作制,村民们一致叫好:我们白天没工夫,夜里来村里办事,村干部真正方便了老百姓。
一本本夜间工作记录单里的事项,已由最初的平均每晚十多起,降到目前的二三起。十年间,谢家路村累计投入上亿元办成了100余件民生实事工程,其中有许多是村民反映的问题。
十年来,这一本本夜间工作记录单,也真实地记录了谢家路村一路走来的发展变化历程。这个村级可用资金曾不过9万元的穷村,到2010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0亿元,农民人均收入2.3万元,村级可用资金1338万元。如今,走进谢家路村,就像走进一个大花园,村民与城里人一样,享受医疗等各类待遇。
“村干部夜间工作制,现已成为村民与村干部交流沟通的一个平台。”钱建康告诉我们,谢家路村作出的每一个决策,实施的每一项工程,都要以村民满意不满意、村民高兴不高兴、村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只要村民需要,村干部夜间工作制会一直坚持下去。
编辑点评
贵在坚持
李国民
作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余姚市泗门镇谢家路村的村干部值夜工作一做就是十年,着实不简单。是什么支撑了他们十年,我以为至少有三点。
首先是群众有需求。谢家路村这些年人多了,面积大了,事情也多了,村民白天要干活,村干部也经常出去办事,村民有事只能晚上来找村干部。如果晚上也找不到村干部,那很多事情就没法解决。日积月累,问题越来越多,矛盾越来越大,最后解决起来要难多了。群众有需求,我们就要去做。以往我们有些工作,群众本没有什么需要,或只是极少数人的需求,我们却兴师动众去做,结果“服务”成了形式。
其次是村干部有主观能动性。想为群众所想,做为群众所做,这是我们党员干部的一个基本准则。“村民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以村民满意不满意、村民高兴不高兴、村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是谢家路村村干部主观能动性的真实反映。如果没有这一点,他们的值夜制度是坚持不了十年的。
再次是值夜制度有成效。如果村民一趟趟希望而来,结果一次次失望而归,久而久之,村民就不来找值夜的村干部了,村干部的值夜也就成了摆设。只有村民的问题一个个得到了解决,没有解决的,经村干部做工作,思想也通了,心气也平了,村民才会把村干部当成贴心人,有问题有心思才会向村干部诉说。
现在各种各样的服务制度很多,是不是形式,我认为可以用上面提到的三点去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