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会教我所有的业务知识吗?”民警李强一边问,一边在帮扶培养结对审批表上填上了自己的名字。
作为一名刚刚参加工作的见习民警,心态调整不到位、执法理念不牢固、岗位技能不熟悉等问题,都是阻碍其快速成长的重要原因。
“这些问题,会随着新民警导师帮扶培养制度的出台而得到有效解决。”浙江省十里坪强制隔离戒毒所政治处主任周建良向《法制日报》记者介绍,该所已经帮助12名新录用民警和外系统转任民警一对一找到了导师,双方确定了为期一年的帮扶期限。
要成为导师,不仅需要有较强的思想政治觉悟、对戒毒工作的职业认同,还必须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在本职岗位上表现出色。
关爱帮扶机制主要采取“一对一”、“多对一”、个人互助与组织帮扶相结合的形式,涵盖了“导师、走访、恳谈、互助、表彰、集训”等六项机制,形成了“统一规划、上下联动、共同帮扶”的工作格局。而帮扶内容,则是包括了该所历史和优良传统的传承、规章制度和各项纪律要求的示范、应知应会知识和岗位技能的传授、法治理念的培养和自我心理调适等。
“要求很高,责任很大。”52岁的老民警赵华第一个被确定为导师的人选,他对记者说,“成为导师后,意味着自己平时要言传身教,带好自己的学生,容不得半点马虎懈怠。”
“新民警试用期满后,需要参加理论考试和技能考核,导师必须对考核成绩进行签字。这是实打实的‘捆绑’考核。”
为了确保新民警导师帮扶培养制度取得实效,该所建立了监督考核制度,新民警帮扶期满后由所在党支部作出鉴定。考核合格的新民警按程序给予正式任职定级;对热心帮扶工作,成效明显的导师,给予通报表扬,并在评优评先、评选推荐专家、外出考察等方面给予倾斜。
“这就叫徒不学、师之过。”所党委书记、政委来海军表示,构建关爱帮扶机制,是为了让帮扶对象在思想上有人引领、心理上有人疏导、生活上有人关心、工作上有人指导,从而加快提升民警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执法规范化和管理精细化。(记者 陈东升 通讯员 章灵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