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专刊】
编者按:张桂芳,台州市仙居县官路镇石井村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28岁开始义务扶贫。她卖掉房屋,并用自己经商赚来的钱,默默扶贫20多年,帮助300多户贫困的邻里乡亲走上致富之路。现将张桂芳同志的先进事迹予以刊登,供大家学习。
默默扶贫二十载,三百贫困农户奔小康
——记仙居县官路镇石井村共产党员张桂芳
为了贫困乡亲,她贴息贷款雪中送炭
贫困户要脱贫,首先要有本钱。自古以来,穷人借钱人人躲,可张桂芳却千方百计为贫困户解决急需的资金问题。
1991年的大年三十,官路镇坑口垟村的周小贤夫妻束手无策,一筹莫展,因为没钱买饲料,他家饲养的一头母猪不产奶,生下的12头小猪饿死了6头,这可是他家脱贫的唯一希望,夫妻俩心如刀割。俗话说:“年三十,讨债忙”,哪有年三十还上门借钱的?夫妻俩想到了张桂芳,也许这个热心肠的人能帮上忙,化解眼前的危机。情急中周小贤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来到了张桂芳家。张桂芳听了后马上随周小贤赶到他家,当看到那些皮包骨头的小猪奄奄一息地躺在猪圈时,张桂芳二话没说当即借给周小贤1500元用于买饲料。周小贤激动地说:“张桂芳是给我雪中送炭,如果没有她,我真不知道怎么办了”。
1993年初,正当张桂芳手头资金吃紧的时候,官路镇长塘、北岙、坑口垟三个村各有一户贫困户急着来向她借钱请求帮忙。在一时没有其它办法的情况下,张桂芳做出了令人惊讶的决定——卖掉家里的房子和摩托车,卖来的钱全都借给三个贫困户搞养殖。
官路镇萍溪村有个叫胡文球的村民,2001年投资20多万元办起了市场前景看好的外三元瘦肉型良种猪养殖场,后来因资金无法周转,无奈之下找到了张桂芳。张桂芳二话没说,从朋友那里以一分月利息借来了4万元钱,却以银行利率7.3厘借给了胡文球。自己不但没有得到好处,反而贴上一笔钱,胡文球感慨地说:“像张大姐这样的好人确实少见”。
张桂芳常说:“只要给诚实、勤劳的贫困户扶一把、送一程,就会改变他们的命运”。张桂芳就是凭着这样的坚定信念,把自己的钱借给贫困户,为贫困户担保向信用社贷款,向亲戚朋友以民间利息借进然后以银行利息贴息借给农户,千方百计为贫困户解决资金困难。20多年来,张桂芳高利息借进,以银行利息借给370多户贫困户累计资金达387.8万元,自己贴息120万多元。她扶持的贫困户都走上了脱贫之路。
为拓宽扶贫之路,她办起了农业合作社
在扶贫过程中,张桂芳意识到靠以往那种单纯的资金扶贫模式已不能带动更多的贫困户走出困境,还必须解决农户在生产和销售方面的难题。2003年12月,张桂芳组建了仙居县绿盈农业合作社,吸收农户入社,依靠规模效应和科学技术带领农民致富。
作为一家专注于扶贫事业的合作社,绿盈合作社吸收的大都是一些生活比较困难、致富缺乏门路的农户。2009年,一个小伙子在张桂芳门口久久徘徊,热情的张桂芳迎了上去。好半天,小伙子才说明了来意,他叫胡玉伟,是官路镇萍溪村的,有一个患小儿麻痹症的兄弟,家里欠债6万多元,很想加入合作社。张桂芳了解到胡玉伟会开拖拉机,就借给他4万多元,帮助他购置了一辆大型耕田机,并介绍他为社员耕田,帮助他增加收入。慢慢地,胡玉伟不仅还清了欠款,还新建了两间三层楼房。
坑口垟村是官路镇出了名的贫困村。有一次,张桂芳在村里看到许多村民无所事事,围在一起搓麻将。问其原因,村民们说,外出打工没门路,农田水渠坏了种粮收成又差。见此情景,张桂芳决定帮助这些村民。她将村民发展为合作社社员,并投资15万元,为该村修建了标准的农田水渠和机耕路,使300多亩土地变成旱涝保收的良田。
官路镇外出经商人员较多,土地抛荒比较严重。张桂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常常动员社员承包抛荒土地。一些社员认为,现在种子价格高,种田效益差。张桂芳表态,不管种子价格多贵,不管你种多少,你们买种子的费用都到我这里报销,种植的作物都帮你们代销。这样一来,社员承包抛荒土地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共有2500多名社员承包了6000多亩抛荒土地。每年,单种子费一项,张桂芳就贴了15万元。
为了打开农产品销路,张桂芳四处奔走,将合作社30多个产品打入宁波、台州等地的大超市,提高了农产品效益,解决了农户的后顾之忧。如“平菇村”西陈村农户原先卖菇难,每年4万段的平菇都卖不出去,现在经合作社牵线引入超市后,每年种植10万段平菇还供不应求。
目前,官路镇有29个村2516户农户加入了张桂芳的绿盈农业专业合作社,种植面积达7000多亩。在合作社带动下,全镇各村大力发展一村一品,规模化经营,目前已建成了“糯米村”、“马铃薯村”、“绿色稻米村”、“红薯村”等,社员每户年均增收2000多元。
为大家过上幸福的日子,她甘做“傻瓜”
张桂芳为什么要这样做?她图的是什么?从张桂芳的“简历”中或许可以找到答案。1958年,张桂芳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里。虽然她家祖传有办孵坊、加工皮蛋、五香蛋和咸蛋的秘方和技术,但在那个不准“资本主义尾巴”生长的年代里,这些秘方和技术被深锁心底。有力使不上,想脱贫却没有办法,她深刻体会到其中的痛苦和无奈。“帮助那些贫困的人,让他们都过上幸福的生活”,这是张桂芳真实而又朴素的想法。
在扶贫的道路上,张桂芳确实失去了很多,但她却无怨无悔。有人问张桂芳:“你为什么在帮助别人致富上花那么多时间和精力,而你自己的家庭却不怎么顾及呢?”张桂芳说:“有那么多结对户离不开我,他们随时有可能需要我的帮助,我怎能不顾他们而只顾自己呢?”
确实,人生的选择多种多样,人生的价值各有不同。张桂芳选择的是一条无私奉献的扶贫帮困之路。“为贫困户辛勤劳作就是幸福”,这是张桂芳在20多年的扶贫历程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出的价值观和幸福观。她说:“看到这些被帮扶的农户这样信任我,看到他们脱贫致富后的喜悦之情,我对扶贫工作就越做越有劲。有人说我是‘傻瓜’,我乐意当这样的‘傻瓜’。让大家过上幸福的日子,是我最大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