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0年的初试锋芒到今年的日臻多元化,越来越多的政法机关和官员第一时间进驻微博,“微博问政”已在集纳民意、搜集线索、发布案情、传播法治理念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今天,你‘织围脖’了吗?”
网民们发现,这句“很潮很亲切”的打招呼方式,已经常能从政法机关工作人员口中听到。随着广东肇庆警方去年2月底在网上首开微博,直播“警察故事”引发“围观”后,全国各地政法机关利用微博与网民良性互动的大幕已悄然拉开。
4月11日,检察日报社正义网络传媒研究院发布2011年第一季度《政法类微博影响力报告》,对公、检、法、司在内的各级政法机关、政法官员利用微博这一新兴媒体工具汲取网络民意、宣传法治理念的现象进行了客观梳理。
从2010年的初试锋芒到今年的日臻多元化,越来越多的政法机关和官员第一时间进驻微博,“微博问政”已在集纳民意、搜集线索、发布案情、传播法治理念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政法机关开微博渐成风气
如果2010年被称为“微博元年”,2011年则是“微博爆发年”。据一份报告显示,2009年我国微博注册用户只有800万,2010年底达到7500万,而今明两年我国微博注册用户预计将达到1.45亿和2.4亿左右,增长速度创下中国互联网应用发展之最。与此同时,政法机关及政法官员开微博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
2010年3月1日,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检察院注册开通了自己的微博,成为全国第一个开通官方微博的检察院。截至2011年4月24日,北京警方开通的“平安北京”,微博粉丝数已突破107万。
“政法机关及政法官员开微博总的来说是一个好现象,司法要获得民众的认同和接纳,舆情沟通是必备的基础和渠道。”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副教授吴丹红的微博上已经有了3万多的粉丝,“微博作为一种快捷的迷你型博客,让更多的使用者通过网上发布即时消息与他人进行一对多的互动交流。从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上网回答网民提问,到政法机关上网开微博,政府与群众互动的方式已经与时俱进地走入了网络时代。”
济南警方通过微博成功救助“网上直播自杀”的女网友,北京市公安局通过微博实时公布“肖传国‘锤击’方舟子”案侦办进展情况等等,公安微博在政法类微博中显得独树一帜。正义网络传媒研究院发布的“政法机关微博问政热度排行榜”显示,公安机关在利用微博与民众互动方面,走在其他政法机关的前列。
正义网络传媒研究院执行院长王琳认为,回望“微博元年”,不乏政法机关的身影,尤其是公安微博成了网络时代警民互动的标本。在此之前,无论是新闻组、BBS、博客等等,都很少看到规模化的政法机关进驻。政法微博的出现,使得政法机关放下了身段,成了与网民一样的“用户”,在微博上加入互动元素并能日常更新,完全脱离了旧有外宣模式,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建伟向记者列举了政法机关及政法官员开微博的几个好处:一是自觉运用当下最便捷的沟通手段作为整顿衣冠的镜子,弥补了传统沟通不及时、不通畅和信息普及面较狭窄的不足;二是了解社会对于司法和执法的意见,特别是倾听年轻一代对法治方面的看法,作出有效率的反应,澄清误解,表达歉意,避免发酵和形象受损,起到危机公关的效果;三是对微博中反映的违法犯罪情况,作为立案来源,有利于国家刑罚权的落实和社会秩序的维护;四是对社会治安新出现的情况,及时发布案情,发动群众,对社会广泛关注的案件,以微博形式及时发布信息,满足社会知情权的需要。
微博不是走秀,“装腔作势”会遭“板砖”
今年两会期间,有超过700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热衷“织围脖”,微博问政成为今年两会民众参与国是的新兴渠道。随着微博影响力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各级政法机关及政法官员也加入使用微博的行列。
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检察院副检察长何文凯在微博上热心帮助受害博友,受到网民广泛赞誉,两个月来,每天他的微博里都有近1000名“粉丝”加入。目前,何文凯的网络“听众”已近10万。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刘品新认为,政法机关及官员开微博是司法走向的大势所趋。“微博为政法官员和普通民众的平等沟通提供了很好的舞台。但还需注意的是这种沟通和开放式思维的‘度’,不断磨合,找准定位很重要。”
“微博打开了一个化解矛盾、沟通信息的渠道,有利于司法得到理解。但弊端在于微博是非常个人化的空间,没有上下班时间,容易造成公私不分,甚至会造成司法权力寻租、审判秘密泄露等不利情况。今后应该在微博上区分职务行为和个人行为。”吴丹红坦言,开微博的机关或个人身份是双重的,在现实中是职能部门和工作人员,而在微博上又是网友,自身定位和民众期待有落差。如果以司法机关的名义发微博,可能会官味儿十足;如果以个人名义“发微”,就能让网民感受到亲切的“街坊味儿”。他同时提醒,“装腔作势”可能遭遇拍砖,平等倾听才能受人“关注”。
政法微博,实用性比新鲜感更重要
在微博出现之前,博客曾经部分承担了收集社情民意的任务,一些政法机关也推行过“博客问政”,但坚持下来的则是少之又少。“博客问政”受宠又忽然失宠,让网民担忧这些追逐新兴表达形式的“问政”是否仅仅是迎合技术新鲜感的权宜之计。
王琳表示,最终要以政法微博的实用性效能来判断其命运。在政法舆情危机频发的当下,政法微博作为一个普法、说理、解释及应对的载体,确是一种重拾司法权威和公信的良好渠道。“但需要明确的是,如果政法微博仅仅立足于此,那么政法微博最终也将随着新鲜感的消失而淡化,甚至消亡。”
刘品新说:“利用微博、Facebook论坛等新兴的网络交流工具进行司法信息公开方面的探索,课题本身就很新,国外也没有成功经验可借鉴,只能是先试,再总结。”他建议有关部门在时机成熟时可制定一些有效管理的法律法规。
“近年来,不少地方政府的网站因缺少维护和更新,形同虚设,成了‘睡眠网站’、‘空壳网站’。但愿法院微博不会重蹈这些政府网站的覆辙。”《人民法院报》副总编赵翔提醒道。
吴丹红也表示,希望开微博不是作秀,而是为老百姓切实解决一些问题。“我觉得检察院和法院的微博可以多做一些普法的工作,例如很多网民对李启铭案、药家鑫案的定罪量刑有疑问,甚至有人在未判决之前以讹传讹,判决之后又误解甚至恶意攻击司法机关,这些都需要司法机关耐心地做解释工作。其实微博只是形式,网民真正在意的是实质内容。从这个角度,已经开通微博的政法机关,都应善意面对批评、真诚集纳民意,使这个平台的作用最大化、长期化;同时,人们也希望更多部门采用各种形式的互动平台,在构建服务型政府、提高执政为民水平上不断迈出新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