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4月28日讯 在衢州的一些乡村采访,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牌子——便民服务中心。当地老百姓对这些“中心”用3句实在话来评价:群众只要动动嘴,干部就上门来跑腿,事情都帮我们办好。
数据,最能量化成效:近两年,衢州市乡镇和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受理代办各类事项32.6万件,已办结30.2万件;为群众提供全程服务15万人次,2010年底群众测评满意率达98.7%。
这一社会管理创新,带来了政府职能、干部作风大转变,为民服务效能大提速,更使衢州和谐的乡村充满了新气象。
服务:零距离心贴心
在柯城区花园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办事条件、办理程序、办理时限……”挂在墙上的这些条款和承诺十分醒目;低低的办事柜台,没有玻璃隔离;办事的群众,带着期盼而来,满意而归。
“从家里骑自行车到这里,才10多分钟;办事情,盖一个公章,只花3分钟;10个工作日内,钱会打进我的存折。”缸窑村村民黎连生的妻子因心脏动手术住院,花去医药费6万多元。通过便民服务中心代办,他很快拿到报销的费用。
所有涉及老百姓的服务、审批事项,一个窗口受理、一次性告知、一条龙服务……说起便民服务中心,花园街道办事处主任林良友颇为自豪。
这份方便,来之不易。“乡镇便民服务中心设立前,七站八所办公场地分散,干部流动性大,群众常跑冤枉路,吃闭门羹,人难找、事难办,老百姓怨言多、意见大。”林良友说。
这种现象,曾让一些党政干部深感忧虑。几年前,衢州市委、市政府在全市106个乡镇建立了便民服务中心。
“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与老百姓的各方面需求快捷衔接,群众反映办事方便多了,下情也更容易上达。”衢州市行政服务中心主任吴卫国告诉记者。
但从村里到乡镇,毕竟还有段比较长的路,部门也多,公共服务能不能离群众更近,让老百姓办事更方便?对这一问题,衢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一个新的理念:穷财政,也可以有富民生,不仅要坚持在财力使用上民生优先,更要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努力让老百姓得到更多实惠。
据统计,2010年,衢州市74.1%的财政支出投入在民生上。
群众最需要什么服务,党委、政府就提供什么服务。去年,衢州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巩固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成果,将便民服务网络延伸到村,建立村便民服务中心,为民提供更多、更便捷的服务。市里还对乡、村级代办员进行业务培训,专题辅导办事要求、代办流程,至今已累计培训6500多人次。
“我们也来报名来料加工!”村民程光玉和项香花匆匆来到开化县池淮镇立江村的便民服务中心,报上名后,两人满意地笑了:“很方便,在家门口什么事都能办成。”
立江村地处我省西端、与江西接壤,因为十分偏远,村便民服务中心更受群众欢迎。记者采访时发现,这里正为一些企业招工和登记来料加工业务,吸引了许多村民。
去年,开化县的便民服务中心除办理各项服务、审批事项外,还促进了8000多农民走出山门实现就业。
现在,衢州全市1810个村(社区),已建成1508个便民服务中心,覆盖率为83.3%,到今年6月,将实现全覆盖。届时,所有村的村民办事不用出村,自有干部跑腿帮忙。
服务,还在向纵深发展。在离江郎山很近的花园岗村便民服务中心,记者看到,村委会委员何彩霞正在忙不迭地接听上海一家旅行社的电话。“有个50人的上海旅行团要来,吃住一天。”她说,现在村里很多农户办起了农家乐,便民服务中心也为这些农家乐和旅游团队牵线搭桥。
“高效、便捷、全方位……”毕业于浙江工商大学的大学生村官徐丹燕扳着手指头赞道,她觉得,村便民服务中心不仅为民服务,还为大学生村官发挥作用提供了平台。因为工作出色,她刚被选为村支部委员。
转变:强监督求公正
在江山市清湖镇的便民服务中心,柜台里有个不起眼的铁盒子,里面装的东西可了不得:镇里各部门的56个公章全集中在这里,个个有“实权”: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动物卫生监督站、投标中心、社会事业办公室……
掌管公章的是一位普通的工作人员——夏友娟。“以前,公章全由部门各自保管,干部又常常外出,老百姓找人很不方便,办个事,往往要来回多次。像农村建房地基审批,就要盖10多个公章,现在只要准备好材料,一次就能办好。”她欣慰地说。
农村户口本分户,按照规定,父母的户口必须挂在其中一户子女中。前段时间,当地有户人家提出分户申请,兄弟双方、父母一方均单列成户,一位镇领导在上面签了字。来盖章时,被夏友娟拒绝了:“这不符合规定,改好后才能盖章。”
“在以前,签字、盖章全一个人,如果有的干部营私舞弊,自己签字、自己盖章,甚至出了事后才知道。”该镇纪委书记张江青说。
一次,有人反映徐某等人破坏耕地取砂,镇工作人员前去制止,没想到,徐某拿出一张纸,上面盖着镇政府的大红印章。这一痛苦的教训,促成了“签字的不盖章,盖章的不签字”这一规定的出台。
便民服务中心方便的不仅是群众,还促进了干部作风的转变,把工作重心下移,做到风清政廉。在衢州采访时,常常能听到乡镇干部发出这种感叹。
感叹,源于便民服务中心的办事大厅:柜台一字儿排开,办事人员来自不同部门,便于相互监督;一次性办理,谁办的事,明明白白;所有事项、标准、期限随处可见,想“拆烂污”也没机会……
便民服务中心还强化了群众对干部的监督。前段时间,在浙赣接壤的开化县池淮镇,当地一个茶叶专业经济合作社社长找到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林颖,请他在“农技110”上发布产品信息,林颖立即办理。“现在,大厅里办事,办得怎么样,老百姓都盯着,一点也马虎不得。”
“便民服务中心,是社会管理的创新,促进了政务公开,接受了群众监督,方便了百姓办事,让老百姓享受到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在开化县县长金明看来,便民服务中心还有更深刻的意义。
“不让工作在我手中延误,不让问题在我手中积压……”当记者走进池淮镇便民服务中心,办事大厅内的电子显示屏上,正滚动着这样的字样。
这句话,是衢州市一个个便民服务中心的真实写照,更是干部作风转变的承诺。这种承诺,在实际行动中得到充分体现。
创新:促和谐保稳定
衢江区岭洋乡,一个位于乌溪江库区的偏远乡,最远的村离乡政府有40多公里路。
临近中午,刚在乡便民服务中心办好计划生育准生证的白岩村村民魏生全一行3人,被邀请到乡食堂就餐,饭后食堂工作人员还为他们每人端上一杯热茶。
乡党委书记赖建飞说,乡政府所在地没有饭店,有的群众只好到小店买点饼干充饥,有的为省钱干脆饿着肚子往家赶。于是,乡政府为办事群众推出免费午餐,虽然一年增加开支万把元,但办事群众就能吃上热饭,喝上热汤,为他们解决了实实在在的困难,这钱花得值。
这种温馨的场面,在衢州一些乡村服务中心随处可见。在开化县华埠镇华兴村,村民徐上升走进村便民服务中心,抱怨道:“现在生态环境虽好了,但种下去的种子,全被麻雀吃光了,怎么办呢?”
麻雀不能打,可有别的办法。几个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商量后,帮他想了两个办法:扎稻草人;或者在田间地头制造声响,吓走麻雀。老徐笑着对记者说:“有什么难事、烦心事,我们都来找服务中心。”
“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加强管理。服务和管理双向互动,通过社会管理创新,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衢州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杜康一直在思考:取消农业税后,乡镇以下的农村社会,党委、政府怎么进行管理,如何提供服务,怎么实现和谐稳定?现在,他觉得,便民服务中心可以回答这些问题。
便民服务中心的服务,看似家常闲事,无足轻重,却潜移默化,深入人心。大学生村官童俊萍已经在华兴村工作了近3年,她觉得,随着便民服务的深化,村民变了,越来越讲道理,我们乡村干部的工作也因此越来越好做。
“服务中心真心诚意为我们办事,我们当然要客客气气的。”村民魏荣富,因为遗失了农村合作医疗证,正在童俊萍所处的柜台前办事。他觉得,在这里办事,心情越来越开朗,就像在自家一样自在。
“退休了,在家里呆着也是呆着,为村里做点事吧。”开化县城关镇桃溪村村民方金古向村里提出,主动要求走家串户,帮助村干部化解矛盾,当起村里“老娘舅”。
在桃溪村,还有一批村民,自愿组织了村清洁卫生队,每天早晨5时多,他们就早早地起床,在村里搞起清洁卫生。现在,整个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便民服务中心方便了村民,也使我们更了解村民的想法,办事更到位了。拆迁、违章建筑拆除、计划生育,这在以前,都是大难题,现在大家自愿配合工作,基本上没有群众上访。”村支书叶友根说。
自从有了乡村便民服务中心,衢州市的信访总量正在逐年下降,下降率为29.1%;集体上访下降率更为明显,达41.2%。
“要以便民服务平台为载体,促进基层组织服务能力的提升,带动各级党委政府职能转变、干部作风转变、行政管理程序转变,让服务群众真正成为各级组织和干部的主要任务,真正体现执政为民的政权本质,使社会更和谐、更稳定。”衢州市委书记孙建国说。
群众利益是把尺
从衢州便民服务中心给当地带来的深刻变化,我们看到了一种全新的理念:群众利益是把尺,社会管理创新,要从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做起。
服务,从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做起,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衢州便民服务中心这一社会管理创新,落到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中。群众最需要什么样的服务,干部就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服务,从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做起,体现了干部作风的转变。通过便民服务中心这一创新举措,广大党员干部走出办公室,走进基层、走进群众,真切体会群众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了解他们所需、所盼,从而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实现社会管理创新。
服务,从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做起,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民之所欲,常在我心。只有真心诚意地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从源头上解决问题,这才是真正的社会管理创新,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