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安县是浙江省经济欠发达县,外出务工创业是老百姓就业增收的主渠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该县外出流动党员群体不断壮大且流动频繁。目前,已有外出流动党员2832名,占全县农村党员总数的15%,其中在杭流动党员2522名,占外出流动党员总数的89.1%。如何有效改变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难”现状,是新时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难解之题、必解之题。近年来,淳安县立足实际,从优化组织阵地、保障主体权益、创新管理方式等方面入手,积极推进“三个转变”,强化“三项保障”,创新“四种形式”,不断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全力助推流动党员主体作用发挥,取得明显成效。2010年,全县流动党员引进招商项目30个,协议资金1.5亿元,到位资金8000万元;带动劳务输出1200余人,推销农副产品销售收入5000余万元;联系来料加工项目53个,实现来料加工费3000余万元;帮扶贫困家庭600户、学生60人,捐资助学30余万元;参与村级重大事项和重大问题决策1427项,建言献策3783条。
一、立足组织阵地建设,着力推进“三个转变”
优化基层组织网络和阵地建设是深化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的前提和基础。淳安县紧紧围绕这一工作立足点,着力推进“三个转变”,进一步优化流动党员之“家”。
一是推进“临时”向“正式”转变。以在杭务工2年以上、不能在流出地正常参加组织生活的流动党员为主体,组建各乡镇(单位)在杭流动党员正式党支部,并赋予在杭流动党员党组织教育、培养、管理党员等相应权限,明确流动党员日常教育管理服务以在杭党组织为主,流出地党组织协助。目前,24个乡镇(单位)已全部组建在杭流动党员正式党支部,2522名流动党员真正在杭安了“家”。
二是推进“有形”向“无形”转变。针对流动党员流动性强、流动区域广、集中教育管理难等特点,充分发挥QQ群等互联网平台作用,积极探索建立“网上党支部”,开通“网络课堂”,组建网上“党员之家”。目前,2832名流动党员全部纳入QQ群管理,实现了“离乡不离‘家’、流动不流失”目标。
三是推进“单兵作战”向“区域协作”转变。充分发挥杭州市第四区县协作组党建协作平台作用,积极开展“组织共建、党员共管、发展共谋、人才共育、困难共帮、资源共享”活动。在西湖区党员服务中心增挂“淳安县在杭流动党员活动中心”牌子,为在杭流动党员教育培训、学习联谊、组织生活提供了教学场地和实践窗口。
二、立足主体作用发挥,有效强化“三项保障”
坚持党员主体地位是加强党的建设的根本。淳安县紧紧围绕这一工作着力点,切实强化“三项保障”,充分尊重流动党员主体地位,维护流动党员合法权益,进一步激发流动党员主体作用。
一是保障村级重大事项参与权。在研究决定村级重大事项或涉及党员、村民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时,流出地党组织通过手机、QQ群、信函、“移动e管家”等方式及时征求流动党员意见;需要召开党员会议研究决定的,及时通知流动党员参加,确保流动党员村级重大事项参与权。今年以来,已有865名流动党员回乡参与了286个村1427项重大事项和重大问题的决策;共征求流动党员意见建议3873条。
二是保障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行政村党组织换届选举前,各乡镇(单位)、村及时将选举相关事宜告知流动党员,并积极动员优秀流动党员回村竞选任职,统筹考虑村党组织换届选举和流动党员组织关系接转时间,加强与在杭流动党员党组织的衔接,主动、细致做好组织关系接转服务,做到既不影响选举又不影响在杭流动党员党组织正常运转。在今年的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中,有1850名流动党员回乡参加了村党组织换届选举,142名流动党员还当选为村党组织书记、副书记或委员。
三是保障知情权。创新开展基层党建工作定期通报制度,切实保障流动党员知情权。通报内容主要包括:中央、省、市、县关于基层党建工作重要文件、精神及部署;乡镇(单位)、村党组织开展的重点工作推进落实情况;基层党建工作中采取的新举措、新办法,取得的新经验、新成绩等情况;乡镇、村党组织自身建设情况。通报方式主要以召开会议进行季度通报、半年通报、年终通报为主,重要工作实行一事一通报,临时性、突发性工作随时通报。同时,采取书面、党务公开栏、党建网站、QQ群通报等形式进行。
三、立足教育管理服务,积极创新“四种形式”
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是不断提高党员素质、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重要途径。淳安县紧紧围绕这一工作关键点,坚持“结合实际、注重实效,教育为主、管理为辅,搞好结合、确保效果”原则,积极创新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形式,增强党组织凝聚力。
一是创新教育培训形式。在坚持集中学习、谈心谈话、集体活动等传统教育培训方式基础上,积极搭建“网络课堂”,探索运用电化教育、移动通讯等现代化手段,组织党员在网上开展分散自学,通过QQ视频、MSN等手段开展网上培训。截至目前,远程教育平台累计已接收、下载有关学习课件1350余个;组织开展网上学习交流会92场次,培训88场次;发送手机党建知识短信近3万条次。
二是创新量化考核形式。根据《党章》规定的党员八项义务,对流动党员提出“学习活动好、遵章守纪好、发挥作用好”基本要求,设置“三勤、三守、三争”量化管理内容,按照可考可比和便于操作原则,具体细化为36条,以100分为基础分,进行日常考评扣分。同时,进一步完善评议定格制度,把量化考核结果作为流动党员定格的主要依据,确定全年量化考核扣分60分以上的,直接确定为不合格党员,进一步增强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了流动党员的党性意识,极大地激发了流动党员队伍的整体活力。
三是创新党员发展形式。赋予流动党员党支部党员培养权限,积极引导优秀外出务工人员向党组织靠拢。流动党员党组织可接收在同一城市2年(含)以上外出务工经商青年的入党申请,开展培养考察。发展党员工作严格执行乡镇(单位)党员发展规划,在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召开接收预备党员、预备党员转正会议之前,征求流出地(村)党组织意见,并经所属乡镇(单位)党(工)委预审。
四是创新关心关爱形式。制作流动党员“关心关爱服务卡”,公布党支部班子成员联系方式,以帮助一名困难党员、联系一名优秀外出青年、培养一名入党积极分子的“一帮三”等形式,建立流动党员党支部联络网,积极为流动党员提供就业、培训、维权、入党、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帮助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