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5月16日讯
商业大厦、经济总部、文化中心云集,创意街、时尚街、金融街荟萃……年财政收入超百亿元的下城区,是杭州的繁华时尚之地。
然而,在繁华时尚的背后也有阵痛和困惑:新杭州人不断涌入对原有生活方式势必有冲击,新需求不断出现、亟待解决却往往受现实条件所限,社会加速转型带给人们不小的心理压力,百姓生活中还有新的烦恼……
“莫为繁华遮望眼,百姓苦乐记心间”。面对城市生态的变迁和群众的新期盼,下城区在社会管理中进行了不懈的创新实践。
好的社会管理能温暖心境,变“流”为“留”,让外来创业者如在家般安心舒心
石祥路,曾是“蚁族”蜗居的地方。
如今,已在杭州开店创业的大学毕业生蔡文静就住在石祥路,昔日的城郊接合部早已没有当年的模样了。
蔡文静带我们参观了她和同学合租的石祥路48号“新市民之家”公寓楼。一楼,是由物业公司统一改建的调解室、物管处、新市民生活馆、快递收发点,进出有门禁系统。她住的5楼房间约35平方米,浴室卫生间、厨具、电器、家具、光纤宽带一应俱全,每月分摊的租金是550元。
“这样的服务、设施,这样的价位,实在很难得。我父母来看过,放心多了。”蔡文静说。
蔡文静的想法,道出了城市新一代外来创业者的心声。
“这是一个来杭州实现梦想的新群体。虽然他们还不能都拥有自己的住宅,但良好的社会管理,可以温暖他们的心境,让他们生活得安心、舒心,使这些新市民变‘流’为‘留’。”下城区委书记赵敏说。
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以石祥路所在的石桥街道为例,这里有大小企业上万家,9.73平方公里的辖区,吸引了8.4万名外来人口,是本地人口的3倍多。然而,提起以往的环境,当地人一度说的是报警多、纠纷多、隐患多。
“新群体的涌入,是城市发展的新驱动力,如果他们的生活状态不如意,心灵感受又会如何呢?”同样是一名“包租公”的杭州东祥物业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孔八军有着切身的体会。
因常年和租户打交道,他发现,这两年来杭创业的群体有了很大变化,刚毕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他们对居住环境有了新要求:一是安全、洁净;二是能满足情感沟通的需求。
在街道和社区帮助下,孔八军成立了杭州市第一个专门为新市民提供物管服务的专业公司。他投入50多万元,把13幢整体出租的宿舍楼改造成“新市民之家”,可拎包入住,一周两次保洁,消防设备、应急通道俱全,还建起了“新市民之家租户”QQ群。
街道和社区也将各类社区服务延伸到“家”门口。在住有2100名企业员工的杨家社区“新市民之家”,我们看到,这里有16个单元,每幢楼底都建有开水房、洗衣间,对面是警务室、综治室、活动室等,入住员工多的企业还派专人参与共同管理。下一步,街道还要来这里设党团组织、志愿者组织等。
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陈东明说:“今年初,许多企业都面临招工难,但这里的入住环境留住了各类人才。”
我们尝试申请加入“新市民之家租户”QQ群,一探他们的生活状态。“群动态”里十分活跃,他们在网上分享着“家”里的信息和快乐;许多租户虽已离开,但依然在网上关心着“老家”的一切。这里还发生过“住友变创友”的佳闻,4位来自不同行业的年轻人组成的家居公司正在创业路上努力拼搏着。
更多的梦想正在这样的“新市民之家”萌芽、起步。今年,下城已在全区推广建设“新市民之家”,仅石桥街道就按这样的模式改建30幢流动人口公寓,使2万多名“新杭州人”安居。
好的社会管理是沟通凝聚,让人们快乐亲近,心灵得到慰藉
陈清是杭州市服装协会的员工,通过竞选,她近乎全票当选下城区177创意园的党支部书记。
起初,陈清只是觉得在这里工作太孤单,园区有100多家文创企业,但年轻人彼此之间几乎不来往。她突发奇想:“能不能在创意园里建立党支部,通过党组织让园区的年轻人凝聚在一起?”
在天水街道社会工作党委的支持下,创意园召开了党组织筹备会,30多名园区流动党员大多自发前来,陈清的建议受到了这群80后党员的热烈欢迎。
党支部选举中,流动党员人人参选,一个个说出任职计划,现场投票现场宣布结果。竞选当天,区委组织部长也赶来助阵。
在党支部组织下,越来越多的园区年轻人聚到了一起。创业没了头绪,支部请来成功者传授经验;办公室坐久了精神疲惫,党支部在QQ群发起到军营军训;流动党员再不用奔波上百公里回去参加组织生活,“看着支部QQ群每天这么多人在说话,像又有了依靠”……
发生在177创意园里的故事,只是下城区建设“楼宇社区”的一个缩影。
下城是杭州楼宇经济的发源地。这里上万平方米的写字楼有103幢,入驻企业5300多家,员工16.8万人,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六成;这里有杭州首座年税收亿元的写字楼,税收超千万元的50幢,这些楼宇贡献了下城区GDP的七成。
去年,下城区组成了30多人的课题组,花了1年时间,调研这些楼宇。他们发现,楼宇里聚集着一群年纪轻、文化高、信息多的精英。他们的工作生活模式是人脑+电脑,社交圈相当狭窄,8小时外他们常说的词是“寂寞”。
“这是一种城市病。这些年轻人要在这里生根,首先要让他们的心灵融入群体,对城市亲近。”下城区区长项永丹说,“政府服务要从注重楼宇的经济属性,转向同时注重其社会属性,注重人本需求。”
楼宇社区的理念正在变成现实。目前下城区已建成9个“楼宇综合服务中心”,辐射全区100多幢楼宇。在这些“楼宇社区”,配有楼宇指导员、信息员、物管员等“八大员”,既有对企业的服务,也有对员工的个性化服务,比如落户、孩子入学、举行相亲会等。
这段时间,坤和大厦正在进行春令运动会,每周中午一小时,举行拔河、踢毽比赛,人人都能参与。针对年轻人的环保兴趣,这里有“培养绿植,让春天在办公室发芽”的种子认养,也有公益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前不久,一份面向年轻人的楼宇社区杂志新鲜出炉。
各类楼宇社区中还建起了21个联合党组织,其中党委2个,总支6个,有党员314名,覆盖了100多家企业。
有沟通才能凝聚。如今,在下城区的许多楼宇里,楼层阻隔不了年轻人的友谊,企业之间犹如“邻居”,寂寞的心灵得到了慰藉。楼宇成为员工的又一个“家”,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又一新平台。
好的社会管理是群众热情参与的自觉管理,以和为贵,让人们共赢互利
御跸社区的潘美华至今还记得去年社区发生的剑拔弩张的那一幕:愤怒的居民挥起铁锤砸向围起的施工墙。施工人员也不依不饶:“你们是城里人,我们是做苦力的,看看最后到底谁吃亏!”
去年,因中东河整治要赶进度,施工方常常夜间施工,车辆进出尘土飞扬,个别工人作业时还高声放歌。居民不堪其扰,矛盾终于爆发了!得知情况后,社区“和事佬”潘美华及时赶到。
居民有怨气,让他们先说出来。接着,她请老邻居们换位思考,唱歌是为了缓解压力,工期有限,夜间开工也是不得已……她招来施工负责人,向居民许下整改承诺。
事情得到圆满解决。之后,施工方郑重其事地聘请潘美华等为河道整治专管员,负责监督施工扰民现象。工期即将结束时,潘美华和居民们熬了两大锅红枣姜茶,送给那些在夜里冒雨赶工的工人们。
所谓“和事佬”,是杭州人对办事公正、善作调解的人的尊称。遇到纠纷,他们以和为贵,摆平利益,常常让争执双方握手言和。如今,下城区共有973名“和事佬”,71个社区全部建立了“和事佬”协会,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今年起,“和事佬”协会又开始走出社区,向市场、楼宇、社区医院等延伸。
长城机电市场是位于下城区的老市场,经营户1500多家,从业人员4500余人,每天进出的人流多达2万人。
“过去是遇到质量问题找质监局,碰上打架找派出所,价格欺诈找工商……要解决,耗上几个月不说,结果还不一定满意。”谈及前几年的烦恼,经营户方兴华一肚子苦水。
如今市场建起了“和事佬”协会,由市场管理人员和经营户组成。司法局每月上门辅导他们学习法律法规和调解知识。
今年4月初,一位经营户借钱到期未还,债主几次催讨未果,一气之下冲进店铺,砸货柜、打店主。“和事佬”洪国华及时赶到,掏出法律手册:“按照刑法,造成人轻伤,最高判3年,重伤就不好说了;故意毁坏公私财物,轻的也要拘留或警告。你们看怎么办?”
刚才还各不相让的两人顿时犹豫了。洪国华趁机劝道:“我是‘和事佬’,来给你们协商的。调解不成功,你们再走法律程序。”
最终,双方按照洪国华现场拟定的协定摁下手印。几天后,经营户如期归还借款50万元,债主也向经营户赔偿2000多元。
“市场里的纠纷,大多源于经营户法制观念淡薄。一讲法律,二讲公平,纠纷化解就快。”洪国华说。机电市场“和事佬”协会成立至今,共调处纠纷195起,97%成功化解,基本实现“小事不出市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
如今在下城区,交警大队里“和事佬”调解道路交通事故,和平大厦里“和事佬”专管楼宇纠纷,社区医院里“和事佬”调解医患矛盾,甚至沃尔玛超市里也有“和事佬”受理顾客投诉……从2009年到今年一季度,全区“和事佬”参与公共事务协调纠纷824起,调解纠纷1489起。
提起“和事佬”,下城区委书记赵敏赞不绝口:“许多矛盾有‘和事佬’出手,成本低,效率高,柔性引导,效果好!”这位书记的结论是:好的社会管理,一定离不开群众主动热情参与的自觉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