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检查多、考核多、台账多、牌子多、机构多、调查多、会议多、汇报多、任务多,为居民服务的时间少”,社区工作的“九多一少”问题,把社区干部压得喘不过气来,为其“松绑”已势在必行。
“小巷总理”,听上去冠冕堂皇,背后却隐藏着无数的汗水与心血。居民有需求,哪怕再小也要赶去解决;上级有任务,哪怕不休息也要完成。长年累月,默默无闻。
最近,一些社区干部向记者诉苦:居民对他们的期待越来越高,而上级各部门给他们的任务也越来越重,使得他们有些不堪重负。
权力小,压力大
日前,记者来到杭州市上城区某社区,一位居民正好来反映:“去年就叫你们把窗外的那棵树移走,到现在还没动静,影响采光不说,虫子都飞到家里来了……”
面对居民的牢骚,社区干部只能耐心解释:“是我们做得不到位,我们会继续向区有关部门反映,争取尽快处理好。”
其实,居民第一次来反映时,社区就已向绿化部门打报告。绿化部门只同意修枝,不允许砍伐。此后,社区又多次反映此事,但一直无果。
“就社区而言,没有任何行政权力,一旦相关职能部门相互扯皮,我们再怎么反映也没什么用,但面对居民的责问,我们只能检讨自己工作做得不到位。”居委会陈主任说。
“很多居民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会先找社区。”另外一个社区居委会的刘主任同样有苦无处诉,“对居民反映的问题,社区只能向上级政府部门反映。尴尬的是,有时居民直接找有关部门,反而容易获得‘特许’。问题解决后,有些居民甚至会跑到社区,骂我们干不了事。”
事实上,很多居民并不了解社区的性质,认为社区是政府派出机构,社区工作人员是公务员或事业单位人员。“所以我们两头受气,两头都不讨好。”刘主任说,近几年,政府又给社区新增了一块公共服务工作站的牌子。“这意味着社区承担政府职能更加顺理成章,但不管多少牌子,人员就这么多,工作起来顾此失彼,既无法满足居民的需要,又难达到政府的要求。”
社区没权力,责任却不小。刘主任向记者透露,上级有关部门与社区签订了消防安全、计划生育、维稳等一系列“责任状”,并列入年度考核。有些事情本来就是职能部门的本职工作,社区协助即可,如今却把责任落到了社区。“一旦出了什么事,我们还要被问责。”
对此,余杭区人大常委会曾做过的一项调研指出,社区每年都要接受各级政府部门的大量考核,使得社区工作者忙于应付、不知所措,“行政化”倾向有加剧趋势,严重影响社区居委会自治功能的发挥和为民服务工作的落实。
人员少,任务重
除政府部门考核压力大外,社区干部还普遍反映要准备的台账太多,而真正为居民服务的时间却很少。
同样来自余杭区人大常委会的一份报告认为,社区工作存在“九多一少”:检查多、考核多、台账多、牌子多、机构多、调查多、会议多、汇报多、任务多,为居民服务的时间少。调研发现,现在的社区居委会要承担100多项任务,一些部门不仅下达工作任务,还提出“挂牌”等许多具体要求,一个社区居委会多的有30多块牌子。
“有那么多台账要对付,我们哪有时间去为居民服务。”一位社区居委会主任告诉记者,“社区为百姓办实事应是最重要的,现在已本末倒置。”他拿出一本近期需准备好的台账目录,里面分有7个大项目、近100个子项目。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接到有关部门检查通知的前一晚,全员通宵加班打印台账。”一位社区主任说,特别是年底和日常评比时,社区其他工作基本上没时间开展,几乎是天天补台账。
拿社区的妇女文教委员来说,一个人要应付妇联、教育等7个部门,台账的多少可想而知。同时,很多职能部门还提出要创新,“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社区干部实在是有些力不从心。
在嵊州采访时,还有位社区居委会主任告诉记者,一年到头,来自各方面的接待、汇报任务也一个紧接一个。有的社区一年接待任务达150多次,社区干部都希望自己有三头六臂,否则根本来不及应付。
社区干部还普遍反映,他们80%的精力要花在台账和应付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考核上,而真正为老百姓服务的最多20%。这样的话,老百姓的满意度如何提高?那些矛盾纠纷又叫谁来化解?不少社区干部为此深感困惑。
薪水低,留人难
薪水低留人难,是“小巷总理”反映的又一现实问题。
据有位社区干部反映,2004年时,他们的月工资在600元左右,2008年涨到每月1200多元,现在刚大学毕业的社区工作者每月1400元至1500元。
这几年物价上涨,不少单位都涨了工资,社区干部却涨得很少。财政部门划给社区的加班费也是固定的,不管加多少班,加班费总额不变。
更让社区干部感到困惑的是,每次填写身份,他们只能选择“其他”:社区干部既不是公务员,也不是事业单位人员,更不属于企业。”
一位社区居委会主任坦陈,她所在社区有6名近30岁的青年,由于干活累、收入低,至今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对象。
正因如此,留住人才成为很多社区的一大难题。不少大学毕业生把社区当作“跳板”,工作两年后就去考公务员、事业单位或去企业。心安不下来,工作自然也不可能全身心投入。由于工作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有些社区几乎每年都有人辞职。
社区干部需保持相对的稳定性,才能确保正常开展工作。像调解居民纠纷,大多时候要靠社区干部与居民之间的感情,不然就很难成功化解。社区干部的流动性一大,就不容易与居民建立感情。一些社区干部不无忧虑地说:“如果我们这批老社区工作者退休,真不敢想象今后会怎样。”
严准入,增经费
社区居委会为何问题多,压力重?
专家分析,这些现象主要是由于角色和功能错位等原因造成。职能部门“有事就找社区”,居民“有困难就求助社区”,使社区成为一个“全能”的综合性管理和服务机构。既达不到完全意义上的群众自治组织要求,也不是行政管理机构,更不是事业部门,却同时具备这3种组织的角色,必然导致社区事务缠身。
“社区与街道办事处是协助与指导的关系,不是行政隶属关系。街道办事处不能把社区当成自己的‘腿’和‘脚’。”一位老社区干部直言,有关部门应对这一现象引起重视。
据了解,我省曾发文,明确社区工作实行准入制,要求实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防止社区“行政化”倾向。然而,有些地方至今未实行这一规定,却把大量行政性工作任务摊派到社区,使社区负担日益加重。
“政府部门出台政策的出发点是为了百姓,但很多时候由于上下沟通不够,往往好事变成坏事。”有专家指出,现在不少决策出台时,没有广泛听取居民意见,最终遗留的问题都是社区来收场。建议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应确定专人负责社区工作,以便即时沟通,方便问题解决。
此外,经费保障也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有些地方的社区公共经费9年前是两万元,现在还是两万元。专家建议,应尽快健全社区工作经费投入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稳定的正常增长机制。
专家评点
浙江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冯钢:当前,社区挂的是非政府的基层自治组织的牌子,做的却多是政府部门的事,这必然会导致社区本身的一系列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久而久之,一些小问题也容易变成大问题。要改变这个现状,必须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确保社会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的权利,培养和提高社会自我组织和管理的能力,真正实现“小政府、大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