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广州地铁发公告称将统一化翻新改造16个车站,改为统一灰色石板。广州高一学生陈逸华在地铁站举牌反对“统一化”改造,并多次提出质疑。今年5月10日,广州地铁回应称改变原方案,未开工车站没有坏的地方不会改动,将尽量保持总体风格。毫无疑问,这起社会热点事件有了一个基本圆满的结局:被称为“举牌哥”的中学生“一举成名”,成为公众眼里“最有公民意识的中学生”;当事地铁公司也赢得了一个从善如流、有错必改的好名声,挽回了社会形象。有人甚至把这件事与之前
发生的香港六旬老太一个人“逼停”港珠澳跨海大桥的事相提并论。公众对这一社会事件的肯定和赞誉,确实恰如其分。假设地铁公司不理会“举牌哥”的抗议,我行我素,坚持原来的方案,其结果不但要花更多纳税人的钱,而且会严重挫伤包括这位中学生在内的公众参与公共事业和社会管理的积极性。这种看不见的“损失”是无法计算的。不管是香港老太一个人“逼停”港珠澳跨海大桥,还是广州中学生一个人改变了广州市地铁一号线的翻新方案,其实都在阐释一个并不深奥的道理:真正的和谐社会没有“人微言轻”,哪怕是一个六旬老妪或十几岁的孩子,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声音,参与社会管理,改变社会现实。这也正是和谐社会最具价值、最值得期待之处。
真正的和谐社会,不但要允许每个公民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意见,还要让他们能够通过这种声音和意见,达到参与社会公共事业管理的目的。很显然,这是一个公民和政府良性互动的过程,公民积极发声,政府部门积极响应,而这种互动反过来又会有效促进政府的工作更加完善。从这个角度来说,政府既应该是这种社会现象的积极推动者,同时也是受益者。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类似的事件,结局并非都如此“美好”,有的甚至是大相径庭。一两个成功的孤例,固然值得欣慰,但也值得反思。什么时候对于社会公共事务,公民都能畅所欲言,且又能被执政者听取、吸纳,那才是和谐社会的理想状态。